供銷社同志先進事跡材料

組織領導能力,科學決策能力、開拓創新能力強。他剛來供銷社時,供銷社系統由於受到市場負效應的影響,經濟困難,人心浮動,市社對基層社的凝聚力差,工作難度較大。面對這種狀況,他想辦法首先統一了班子的思想,重新調整分工,用其所長,注意發揮副手的作用,使副手有職有權,有目標有責任。同時在市社機關實行中層幹部競爭上崗,有8名一般幹部競聘為副科長,XX年機構改革期間這8名副科又都晉升為正科,另有6名一般幹部晉升為副科,先後有7名同志加入黨組織,極大地調動了市社領導班子和職工的積極性,使這個全市供銷社系統的龍頭活了起來。在此基礎上,召開市縣社一把手會議,擺事實,講道理,分析形勢,找自己優勢,進一步統一思想,明確工作思路,教工作方法,堅定了迎難而上的信心。他還利用在市委組織部和市縣委任職多年的優勢,不辭辛苦深入基層一線,幫助各市縣區供銷社協調解決了許多難題。全市已有4個市縣社機關經費納入了財政預算,其餘市縣社都享受財政補貼,使市縣區社機關工資有了保證,解決了後顧之憂,全市供銷社系統煥發了生機與活力。與此同時,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結合供銷社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抓了以下幾項牽動全局的工作。

一是在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上,按照“抓產業、建基地、找市場、辦實體、搞服務、增效益”的系統思路,狠抓落實。建成10大特色產業基地,通過招商引資恢復重建了26個龍

頭企業,收效十分明顯。帶動農戶11萬戶,實現農產品加工、銷售額1.4億元,為農民人均增收319元,供銷社增效560多萬元。這一做法在全省供銷社系統大會上介紹了經驗,受到省政府領導的高度評價,並在全國基層供銷社改革工作座談會上介紹了經驗。

二是在深化改革上,全市興辦糧食、畜產品、山產品、農資等專業合作社258個,發展社員37萬戶,為農增收1.28億元,戶均增收344.8元,供銷社獲利200多萬元。創造性組建規範有規模的村級合作服務站492個。全市10個市縣區社機關人員由491人減少到346人,拓業分流,節省開支近百萬元。全系統92戶企業已有83戶轉制,占總數的90%,在剝離債務難度大、改革成本嚴重匱乏的情況下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三是在資產開發上,提出了全面實施經營性戰略轉移,由產品經營向資產經營轉移,加大市場開發力度。全系統資產開發改造達50%,實現產值、銷售額1億多元,固定資產增值500多萬元,開發改造原值1130萬元 ,實現利潤200萬元,整體實力和形象有明顯改觀;全系統已興辦農資、農貿、服裝、輕工、小商品、舊物、牲畜交易、建材、日雜、家電、汽車拆解等市場83個,市場規模73萬平方米,年交易額3億元,創利稅1300萬元,安排職工和社會人員XX多人就業。

四是在招商引資上,通過招大商、大招商、聯大靠大,依託資源、項目、資產、品牌、市場,發揮自身網路優勢和當地資源優勢,打破地域、城鄉、所有制和行業界限,帶領全市10個市縣區供銷社,堅持攻大求優攀名,圍繞“農”字辦工業,圍繞服務辦實業,實施最優惠的政策招商,提供最優質的服務安商,創造最優良的環境富商,開闢了供銷社新的發展空間。他曾再次親自組織人員外出招商引資,引回一些好的項目和資金。市農資站已成為10幾個化肥廠的總代理;市日雜公司已成為江西、湖南10幾家煙花廠的總經銷商。近三年來,全系統就招商引資1.6億元,引進項目22個,創造效益480萬元,救活了一批企業。申立國副省長對綏化市供銷社的經驗給予了高度評價,指出:這是供銷社系統扭虧、解困、發展的一條好路子。《黑龍江日報》對我們的做法也進行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