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體會-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29年的改革開放,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並不長,但如此深刻地改變了中國人民的歷史命運。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同志指出:“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聽了胡錦濤同志的報告,十七大代表十分振奮。一位來自農村的基層代表坦言,過去,一些農村稅費重、上學難、看病貴,農民感嘆:“你集我集農民急,你籌我籌農民愁”、“孩子越大,家長越怕”、“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今天,農民感慨:“種田不繳稅,上學不交費,看病能報銷,農民得實惠”。

變化緣自變革。從取消農業稅、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到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這些改革讓人民民眾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也折射出我國改革開放的新進展。

關鍵抉擇

萌芽於小崗村農民的鮮紅指印,發端於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嶄新決策,憑著“摸著石頭過河”的勇氣,靠著“殺出一條血路”的幹勁,29年來,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全面改革的進程勢不可當地展開;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對外開放的大門毅然決然地打開。

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鄧小平同志一語中的:“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強國之路。29年來,我國經濟年均增長9.67%,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年均3.3%的增速,從一個國民經濟瀕臨崩潰邊緣的國家變成了全球第四大經濟體,人均國民總收入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改革是富民之路。是改革,讓人們扔掉了各種票證,遠離了商品短缺,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無論通都大邑還是邊遠山區,全體中國人民都是改革的受益者。

改革是文明之路。教育、科技、文化等社會事業蓬勃發展,人們的思想極大解放。中國社會,從未像今天這樣充滿朝氣和活力。

改革開放,滄桑巨變。從計畫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偉大的歷史轉折。

改革的實質是體制創新。市場經濟是人類的精巧發明,將市場經濟寫在社會主義的旗幟上,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

在堅持市場取向改革的同時,我們堅持把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緊密結合起來。江澤民同志指出:“我們搞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這幾個字是不能沒有的,這並非多餘,並非畫蛇添足,而恰恰相反,這是畫龍點睛。所謂‘點睛’,就是點明我們的市場經濟的性質。”

29年風雲際會,29年風雨兼程。今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初步建立,正在不斷完善:

市場主體多元發展——過去,一個“傻子瓜子”都會引發爭議;現在,7家民營航空已經飛上藍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非公經濟既填補了市場空白,又發揮了“鯰魚效應”。

市場體系發育成長——過去,連一盒火柴的價格都要國家制定;現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生產資料銷售總額中的市場調節價比重分別達到95.6%和91.9%,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正向我們走來……

歷史,往往是多側面的統一。一部市場取向的改革史,同時也是一部循序漸進的開放史。

攬四方菁華,納八面來風,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這也是偉大的歷史轉折:

外貿進出口總額從1978年的206.4億美元增加到XX年的17607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三;利用外資金額排行世界第二;外匯儲備餘額更是從1.67億美元猛增到1萬多億美元,名列世界第一。

破浪前進

改革,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隨著改革的推進,利益調整加大,也出現了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具體問題。

對此,胡錦濤同志旗幟鮮明地提出,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這是歷史的結論,也是現實的判斷。代表們一致表示,過去29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堅定推進改革開放分不開的;現在改革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也只有繼續深化改革才能加以解決。

改革是強大動力,更是體制保障。科學發展,迫切需要通過改革來完善體制機制保障;共建和諧,迫切需要通過改革來激發創造活力、促進社會公平。

五年來,改革的步伐執著而又果敢,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了新的突破,著力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農村改革春雷陣陣。取消農業稅,具有劃時代意義。更為可貴的是,我們努力跳出農村稅費改革減而復漲、愈漲愈高的“黃宗羲定律”,跨入了農村綜合改革的新階段。“多予少取放活”,改革讓農民收穫了沉甸甸的實惠,也為“三農”爬坡加油助力。

國企改革風帆高舉。國有經濟布局出現了“有減有增”的戰略性變化。

“減”的是數量:XX年以來,國企戶數年均減少8%。

“增”的卻是活力、控制力和影響力:XX年以來,國企的利潤年均增長35.2%,資產總額年均增長13.4%;國有資本向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結”;國有資本直接支配的社會資本比XX年增長了1.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