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7大報告精神學習心得(十七大)

三、改革開放,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進入新世紀新階段後,我國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特徵,暴露出諸多問題和矛盾:比如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影響市場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改革攻堅面臨諸多深層次矛盾;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趨勢還未根本扭轉;困難民眾還有相當數量;政治體制改革還需要繼續深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差異性明顯增強,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建設和管理面臨諸多新課題;國際競爭日趨激烈,貿易摩擦時有發生,等等。

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該清醒地意識到,雖然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進步,但人口多、基礎差、經濟落後、發展不平衡、現代化水平低等基本國情尚未根本改變。XX年,我國人均gdp仍排在世界百位以後。如果說gdp反映的是國家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那么人均gdp反映的就是國民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在這個意義上,我國仍然是一個相對落後的窮國。正如溫家寶總理XX年底在美國哈佛大學講演時所說:“中國有13億人口,不管多么小的問題,只要乘以13億,那就成為很大很大的問題;不管多么可觀的財力、物力,只要除以13億,那就成為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

看不到改革開放的主流,就會喪失信心,是錯誤的;看不到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就會喪失警惕性,是危險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來都敢於直面問題、不迴避矛盾。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作出的“兩個沒有變”的判斷就是明證,即“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強調“兩個沒有變”,不是妄自菲薄、自甘落後,也不是要脫離實際,急於求成,而是要堅持把它作為推進改革、謀劃發展的根本依據和主要動力;同時,科學分析我國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深刻把握當前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以更加自覺的姿態走科學發展道路。

這就需要堅持“四個必須”,即:一、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沒有積累的飛躍是一種瘋狂”。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箇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從而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打下堅實基礎。二、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三、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一個資源相對緊缺的國家,高能耗、高污染產業很難長期支持經濟發展。這就需要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確保經濟社會永續發展。四、必須堅持統籌兼顧。城鄉、區域、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中央和地方、個人和集體、局部和整體,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體。這就需要既能總攬全局、統籌規劃,又要抓住牽動全局的主要工作、事關民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著力推進、重點突破。

四、縱的歷史、橫的現實,組成了時代的坐標,無數個坐標點連線成時代前進的航線,指向未來。

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歷經史無前例的變革。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亘古未有。

在這機遇與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的關鍵階段,我們一定要堅定不移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並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拓進取、奮發有為。

展望未來,我們堅信,在肩負著帶領億萬人民創造幸福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命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必將迎來更加輝煌的前景!(本刊編輯部)

來源:《半月談》

上一頁[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