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十七大心得體會: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全黨同志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學習報告的論述,十七大代表感慨萬千:黨中心強調繼續解放思想,必將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把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向更大的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

決定發展快慢,攸關事業成敗

發展不平衡是一個規律,是規律就引人探究、把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地經濟發展此起彼伏、強弱易位的現象,引起了一些十七大代表的深思。為什麼一些缺少資源、基礎薄弱的地方能夠迅速躍起,大踏步超過一些原本投資集中、資源豐富的地方?人們可以總結出許多原因,而其中最為要害的一點就是思想觀念的差距。誰率先衝破計畫經濟的思維定勢、樹立市場經濟的思維方式,誰就能抓住市場先機、贏得競爭優勢。思想解放、敢闖敢拼,就能夠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範圍組織和利用資源,根據市場變化不斷創新。相反,假如依舊深陷在計畫經濟的舊思維下,只能坐等機遇流逝,守著金山過苦日子。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這並非說人的體力有多么強大,而是指人的思想潛力是無限的,創造能力是無窮的。思想解放、開風氣之先,就能後來居上、引領時代;思想僵化、不能與時俱進,難免不進則退、被動落伍。

社會實踐沒有止境,解放思想未有窮期。毛澤東同志提出實事求是,鄧小平同志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江澤民同志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實踐證實,解放思想,是個思想路線問題,是個政治問題,是個關係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的問題。無論在革命、建設時期,還是在改革開放時期,只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我們就能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飛躍,我們的事業就能取得成功。

解放思想創造了歷史,也必將開闢未來。十七大代表李茂川說,沒有解放思想,中國革命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沒有解放思想,我國就不可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起來,就不可能取得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舉世矚目的成績。

我們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變革的時期,這也必然是矛盾凸顯期。要清醒地熟悉到,我們在前進中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突出的是:經濟成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仍然不平衡;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衛生、居民住房、安全生產、司法和社會治安等方面關係民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仍然較多,部分低收入民眾生活比較困難;思想道德建設有待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同新形勢新任務不完全適應,對改革發展穩定一些重大實際問題的調查研究不夠深入;一些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少數黨員幹部作風不正,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比較突出,奢侈浪費、消極腐敗現象仍然比較嚴重。

“境由心造,事在人為”。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形成新思路、拿出新辦法,去解決這些新問題。代表們表示,十七大報告賦予解放思想以新的時代內涵,為繼續推進思想解放開闢了新的廣闊空間。

啟動制度創新,引領社會實踐

解放思想是制度創新的前奏。思想意識從根本上說是由社會經濟基礎決定的,而生產力和社會制度的變革又往往是由思想觀念的更新引起的。這是因為,一種先進的思想意識往往會引領社會制度的變革,一個社會主流的思想意識一般會外化為社會制度,從而反作用於經濟社會發展。可以說,沒有好的思想,不可能有好的制度;沒有思想解放,不可能有制度創新。來自安徽的十七大代表回顧道,假如沒有思想解放,小崗村的18個指印就不可能成為在農村全面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開端。

解放思想是創造性實踐的先導。解放思想,就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建立新體制,解決新問題。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解放思想是創造性實踐的先導。創造是發展的根本動力,創造性實踐是人類實踐的最高層次。來自深圳的十七大代表說,我們的重要經驗就是敢於突破、敢於創造。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乾不出新的事業。”十七大代表吳焰說,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市場經濟是前無古人的事業,是創造性實踐。它發端於解放思想,它的完善需要繼續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的必然要求。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按照客觀規律辦事,就是實事求是。鄧小平同志指出:“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堅持實事求是,就必須繼續解放思想。”江澤民同志指出:“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是統一的”。客觀事物是發展變化的,人類社會實踐也是發展變化的。胡錦濤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是我們適應新形勢、熟悉新事物、完成新任務的根本思想武器。”今天,解放思想的過程,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過程。思想解放還是僵化,解放的程度如何,最終要看是否有利於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否有利於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