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產業帶促進行動方案

為進一步提升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的質量和發展水平,農業部決定從20*年起組織實施優勢農產品產業帶促進行動。

一、指導思想

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是加快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舉措。實施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為依據,遵循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規律,準確把握我國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形成和發展所處階段及其特徵,擴大優質專用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著力提升農產品品質,促進產業鏈條對接和延伸,培育知名品牌,積極推進產業整體開發,不斷提高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質量和發展水平,把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成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生產基地,促進農業產業集聚,全面提高我國農產品競爭力。

二、行動目標

通過實施優勢農產品產業帶促進行動,全面提升產業帶的規模化建設,提高產業整體開發水平,實現“四個促進”:

——促進產業聚集。產業鏈條進一步有效對接和延伸,產業帶內生產、加工、流通和服務進一步協調發展,訂單農業面積年均增加5個百分點以上,農產品加工率年均提高3個百分點。

——促進生產上規模。產業帶的生產集中度年均提高2個百分點左右。

——促進產品上檔次。優質化率年均提高3~6個百分點,90%以上的初級農產品及其加工品質量達到國家標準。

——促進服務上水平。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明顯提升,檢測能力能夠滿足現有國家標準的要求,檢測參數在現有基礎上年均提高10%,動植物疫病蟲害防控能力進一步增強,災害損失率控制在5%~8%以內,農產品市場和社會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

20*年,選擇8個產業帶進行重點推進,即:黃淮海中強筋小麥、三江平原水稻、新疆棉花、西北黃土高原蘋果、浙南閩西粵東柑橘、桂中南“雙高”甘蔗、東北奶牛、黃渤海出口水產品等產業帶。

三、主要任務

促進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必須發揮比較優勢,堅持產業整體開發,在促進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管理、專業化服務、產業化經營、知名品牌帶動上下功夫。

(一)提高良種覆蓋率

圍繞提高良種覆蓋率和集約化供種水平,在專用小麥、水稻、棉花、“雙高”甘蔗的產業帶,建設完善一批新品種研發、良繁、質檢和種子加工處理等基礎設施,加快優質專用品種推廣套用步伐;在柑橘、蘋果產業帶建設一批無病毒苗木繁育基地,使新發展和改造的果園實現無病毒化;在奶牛產業帶建設一批良種繁育場,加快品種改良;在出口水產品產業帶建設一批種質*保護及原良種繁育場,提高優良品種的選育、引進和推廣能力。

(二)提升標準化水平

在產業帶內選擇100個重點縣市,建設一批生產(養殖)基地,主要建設小型農田水利設施、技術服務體系、質量檢測體系和機械化作業服務體系等,在此基礎上,按照標準化生產和管理的要求,加強標準培訓,推動標準入戶,進一步推進生產技術規程、產品質量的標準化,把生產(養殖)基地建設成為優勢農產品的出口基地、龍頭企業的原料供應基地和名牌產品的生產基地,增強市場競爭力。

(三)延伸產業鏈條

立足產業整體開發,積極發展多種所有制的加工企業,加大對加工企業技術改造、基地建設、新產品開發的支持力度,支持龍頭企業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加強基地與農戶、基地與企業之間的聯合與合作。積極推行“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訂單農業”等模式,延長產業鏈,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優勢農產品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和社會化服務水平。

(四)增強保障能力

創新農業技術推廣機制和方式,推廣一批節約*,降本增效的實用技術;加強優勢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完善一批基層檢驗檢測機構;健全動植物疫病蟲害防控體系,重點建設縣鄉兩級基層防疫體系,提高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能力。

(五)培育知名品牌

借鑑已開發國家農產品名牌開發策略,幫助企業搭建國內外市場行銷平台,加強農產品行銷促銷,培育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農產品商標和品牌。

四、重點工作

(一)推介一批優良品種

小麥重點推廣藁9415、豫麥34、鄭麥9023、濟麥20等中強筋專用品種;水稻主推空育131、墾稻11號、墾稻6號、01562等優良品種;棉花主推新路早19號、21號、24號及中棉所35號、41號、43號等優良品種;蘋果主推美國8號、藤木1號、嘎拉、元帥系、新紅星、紅富士、秦冠、粉紅女士、國光、澳洲青苹等優良品種;柑橘主推早熟溫州蜜柑、椪柑、蕉柑、臍橙、柚類、雜柑類等優新適宜品種;甘蔗主推新台糖16號、22號、台優、新台糖25、26和27號、桂糖21號、桂引9號、粵糖93/159和贛蔗18號等優良品種;奶牛重點推廣荷斯坦奶牛;出口水產品重點推廣對蝦、貝類和藻類等優良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