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精神文化實施方案

指導思想:著眼於學生未來的發展和人生幸福,以國學先賢的豐富豐富養料滋養學生品德情操,與時俱進,全面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打造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辦傳統文化和時代氣息緊密交融的高品位學校。

文化主題闡釋:校園文化主題——敬秀和樂

(敬):意含敬畏、敬仰、敬重、敬愛等。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君子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孔子)

“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於禍。”(《菜根譚》)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規,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大出格。”(方孝孺)

敬畏之心,是人成就事業、幸福快樂生活的基石,是社會祥和安樂的潤滑劑,是人與自然和諧的保障,是國家民族持續科學發展的前提。敬仰先賢偉烈,敬畏傳統文化是民族發展強盛的動力之源。敬人才會仁愛,敬業方有成就。敬,是一切優良品德的核心。

(秀):物秀為材,人秀乃傑。萬物霜天競,群英賽場爭。競爭煥發活力,競爭激發潛能。“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執著而堅韌的面對困難挫折,是優秀人才的不二之途。自信大方,大膽秀出自我。打造優秀的自己,磨礪自己的優秀之能,是每個人立足於競爭日益激烈殘酷的現代社會的必然選擇。全面培養學生使之優秀,鍛鍊學生特長使之特性鮮明。

(和):和義有四

人與自然和諧,“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的強調人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為最高準則,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為人生行為的基本依據。《中庸》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都是強調天地人的和諧發展。

寬和處世,協調人際關係,創造人和的環境,追求以形成和諧人際關係為主題的大同社會。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禮記》雲“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養,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都是儒家和諧社會、大同社會的遠景理想。“無為而治”的道家更是反對社會衝突,希望社會和諧。

身心和諧,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態,正確處理“理”與“欲”的關係。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已衰,戒之在得。”(《論語》也就是說,人們在追求情慾上,在喜怒哀樂上,在追求物質利益上,要掌握中和的原則,要保持平衡謙和的心態。不能貪得無厭,不能把物質利益作為人生的全部追求,更不能見利忘義。這種把對生命價值的關懷與對道義價值的弘揚有機結合起來的人生觀是值得肯定的。老子也主張人之形體與精神的合一,他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老子》第10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老子》第56章)這是說,具有和諧的人格,就能消除個我的固蔽,化除一切的封閉隔閡,超越於世俗偏狹的人倫關係局限,以開豁的心胸與無所偏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人物。

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和諧共處,協和萬邦。《尚書》說:“百姓昭蘇,協和萬邦”。《周易》說:“首出庶物,萬國鹹寧。”即主張萬邦團結,和睦共處。孔子提出“四海之內皆兄弟”(《論語》),又說:“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論語》)主張以文德感化外邦,反對輕率地訴諸武力。孟子提出“仁者無敵”(《孟子),主張“以德服人”(《孟子》),提倡王道,反對霸道。王道與霸道相反,霸道是以武力做後盾,處理國內和國際關係;王道則是利用和平的手段,通過在國際間建立相互間的信任關係而擴大自己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這些和諧思想雖然難免有封建性糟粕的一面,但其優秀一面,仍然是今天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可資利用的重要思想資源。

“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中華民族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應對人生挑戰和把握時代契機的人生智慧,是當代有志、有識、有為之士成就事業和幸福人生的明智之舉,也是家國發展之需。

(樂):“樂是心之本”(王陽明),有心安之樂、自得之樂、知足之樂,是一種身心愉悅,超越自我的心境心理狀態。師生心境的快樂勢必帶來教育與學習成長的快樂,這種快樂又會讓教師樂教,學生樂學。快樂每一天,快樂三年,快樂一生。快樂學習,快樂成長。快樂教學,快樂育人。師生快樂,和樂校園,和樂人生。

文化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