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學習心得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講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自然災害、蘇聯逼債的大背景下,周恩來總理到革命老區伯延社區調研的四天四夜的故事。影片中呈現的五道門檻,讓人受益匪淺,難以忘懷。

第一道門檻:拒吃紅燒肉,廉政贏民心。

載著總理的車子一路駛進河北省邯鄲市伯研公社,公社裡的幹部忙裡忙外,隆重迎接,而總理眼中,是一路走來冷清光禿的樹梢,淒涼、凝重。伯延公社主任郭鳳林是老支書郭百歲的兒子,自小積極肯乾,懷有一腔樸素的階級情懷,他激動地握著總理的手,眼裡儘是淚,他說:這裡很好,生活很好。不諳世事的小孩連弟提著一籃兒剛從樹上打下來的葉子,一語道破:這裡沒東西吃了,只剩下葉子。午飯的時候,公社幹部為總理盛情地準備了一桌子的肉菜,總理看到後,已跨過門檻的腳沉重地收了回來,他立馬轉身走向了公社大食堂,留下了廉潔自律、正氣凜然的背影。

那道門檻像一塊沉重的石頭,緊緊壓住總理的心。此刻,他心裡惦記著的是基層老百姓吃什麼,過著怎樣的生活,這是一名國家領導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第二道門檻:炕上聽唱戲,親民暖人心。

連弟說,奶奶因為腿腳不靈,不能來看總理。聽罷,總理徑直地跟隨連弟回家,跨過連弟家的門檻,坐在炕上聽連弟奶奶唱戲、回憶劉鄧大軍當年的故事。他深邃的目光、悲憫的胸懷,安靜地聆聽,像掛念許久的兄長,又像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那樣地平和謙遜,那樣地真誠質樸,完全消除了國家領導與一般老百姓之間的心理距離,讓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民眾手牽手、心連心,激發出全國人民擁護信任、萬眾一心的愛國情懷。

第三道門檻:誠心吃拽面,不負老人心。

連弟的奶奶不惜把自己大半輩子存下來的壽材拿去換成麵粉,給總理做了一大碗熱氣騰騰的拽面。周總理和鄧大姐毫不猶豫地跨過了門檻。他知道,那是老人不可辜負的深情,那是百姓對共產黨的愛戴。總理悄悄地把壽材錢還給老人,再次陷入了沉思。

“只有忠實於事實,才能忠實於真理”。老百姓的心不能辜負,如何調整政策、保障民生,使百姓真正過上吃飽穿暖的日子,如何以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都需要非一般的睿智和勇氣。周總理明察秋毫,身體力行,苦口婆心地開導幹部,想方設法地傾聽民聲,終於解決了眼前的困難,贏得人民最忠誠的愛戴。

第四道門檻:門檻邊談心,拉近百姓心。

敢於揭露矛盾、反映實情的張二廷,總理得知其家庭狀況後,決定親自登門拜訪。由於二廷獨自一人贍養四個孩子,經濟拮据,屋內狹窄,來者基本無可容身之處,連家門檻前也堆滿了柴草。二廷不好意思把總理請進門。然而總理說沒關係,便跨過了門檻和草堆,安靜地看望還在熟睡中的孩子,並搬起小板凳坐下來,隔著門檻和二廷像兄弟般地傾談了起來。

那道門檻引領百姓開啟了思想閘門,完成了一次黨和國家領導人與農村老百姓心與心的溝通,他們彼此真誠交流,情感相融,親如一家。

第五道門檻:伏案忘寢食,為民苦操心。

第五道門檻,是總理辦公室的門檻。影片中重複出現總理伏案工作達旦的情景,沉思、焦慮、愧疚、擔憂,此刻總理百般情緒交集,面對人民的疾苦,他不辭艱辛、廢寢忘食、履行著為民請命、以民為本的歷史使命。門外的鄧大姐看著總理埋頭工作的身影和一旁放涼了的飯菜,眼裡是一份擔心、亦一份理解。她遲疑許久,還是跨進了總理辦公室的門檻,一邊囑咐總理先吃飯,一邊把工作筆記交給總理,希望能為總理、為這裡的百姓、為國家也出一分力。那是一道紀念總理一心為民、鞠躬盡瘁的門檻,閃耀著共產黨領袖埋頭苦幹、親民為民、實事求是的精神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