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實習總結

外灘特色建築群保存至今的共有23幢房屋。從上海開埠到形成今日的格局,經歷了3次大規模的建築變遷。上海外灘矗早期建築的形式多為歐洲古典式、文藝復興式和中西結合式。到19 世紀末,在鋼筋水泥框架上發展起來的形式有義大利巴洛克式、仿文藝復興式和集仿古典式。

19世紀中下葉英商怡和洋行率先在外灘北京路口租地,越二年建居住和辦公合一的2層樓建築。到道光二十九年從洋涇浜到北京路,外灘已有11家洋行建了類似的建築,這些磚木結構樓房多為英國鄉村建築樣式,或者是帶有寬大內長廊式陽台的東印度式建築(券廊式)。在19世紀60~80年代陸續翻建,出現一批仿文藝復興風格建築,到19世紀末,外灘的建築已鱗次櫛比。這一時期建築,尚存的只有33號原英國領事館。

19世紀末20世紀初(1895~1919年)為第二階段。隨著地價上漲,水泥等新材料的引入,外灘建築約有近半進行重建,使用了鋼筋混凝土結構,層次在三四層至六七層。建築風格上出現了向近代建築形式過渡的折衷式。內外裝修講究、設施增多,匯中飯店安裝了上海最早的電梯。這一階段建築保存至今的有10幢。

本世紀二三十年代(1920~1937年)為第三階段。恰和、滙豐、江海關、沙遜等11幢建築又翻建成高樓大廈。新建築特點是體量大,8層以上高層幾占一半。建築形式出現了立面簡潔的早期現代派、許多建築氣派豪華,裝飾富麗堂皇,設施更趨完善,出現了上海最早使用冷暖氣設備的建築(滙豐銀行)。這一階段,除建於民國37年(1948年)的交通銀行大樓外,已基本形成今日的外灘建築群格局。

作為萬國建築博覽會的上海,外灘可以作為一個代表。站在浦江邊上,從北到南舉目望去矗立在西面一字排開的高高低低、樣式各異的建築物,也真如同參觀世界建築博物館,凡是形成風格的異國建築,都可在這裡一睹風采。

1927 年重建落成的江海關大樓,從早期的古廟式,到19 世紀末期的西洋式建築,直至今日所見的巍峨雄峙、上有鐘樓的英姿,乃為歐洲古典和近代建築相結合的折衷式。外牆用金山石作牆面,東部沿外灘高7 層用金山石砌築,外灘大門前為希臘多立克式柱廊。望去氣魄偉岸,一掃中期西洋式的那種接近庭院式建築的格局。上海街面日新月異的建築,和街面上異彩紛呈的萬國店面裝飾,將與外灘的高樓大廈萬國建築藝術風格契合得更緊密、更融洽、更和諧。外灘將率領遍布上海的廣大建築群,形成一個歐陸風格的遠東大都市。

石庫門與新式里弄住宅

上海的民居建築形式,是適應開埠後市場經濟特點的需要而產生的,19 世紀後,上海脫離自然經濟社會,而躍為開放的國內最大的貿易市場,人口激增。為此中外業主開始由東到西營造民居。為提高地皮使用率,採用聯排並立、群體集居的方式,設計建築成上海獨有的石庫門裡弄民居。隨後在此基礎上,從20 世紀20 年代起,又出現了高級新式石庫門房屋,但真正代表石庫門特點的,還是初期形成的格局,這在上海住房中占有最主要的地位。

上海的外灘建築設計匯集了世界多種設計風格,是建築設計的大雜燴,從一側面反映了歐陸大都市正在行成。

除了這些大面的建築以外,我們還有幸參觀了上海博物館和XX年開放的由貝聿名先生設計的蘇州博物館。從中我們不僅感受這些古物的珍貴還體會上祖展現給我們的智慧和大氣。更多的我們還是留意設計大師對於展廳設計和建築設計的特色和高超的技藝。蘇州博物館的設計最為引人注目,在建築用色上採用黑白灰,符合了當地民居建築特色,在用材上採用就地取捨,巧妙的利用借景、框景,造景等多種造園方法。因地制宜,強調建築與所在環境的融合。以尊重原有環境,不破壞原有環境為基礎;建築延續傳統文脈,充分反映歷史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