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與水資源學實習報告

徑流小區流出的水中含有一定的泥沙,通過對泥沙的觀測可以得出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侵蝕量大小,為水土保持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論支持。泥沙觀測的方法常在通往分水箱的管道中插入一個採樣器(6712型),採樣器可以自動記錄每次取樣的泥沙含量,操作較為簡單。但是在觀察時我們也發現了不好的方面,那就是採樣器上已經積累了很厚的泥土,看來是長期無人清理了,這樣容易是採樣器受堵,無法取得水樣,或者泥沙含量不準確。

截留量主要是枝葉吸附的水量,其值的大小取決於降水前枝葉表面的乾濕狀況和質地,由實驗可知,降水前在同一小區域的各種植物的乾濕狀況大體相同,因此木本植物中國槐、櫻桃、刺槐樹葉的質地能吸附更多的水分,草本植物中白菊、黃花蒿能吸附更多的水分。截留量高的植物,能將少於雨水對地表的沖刷,因此相對於截留量低的植物更具有水土保持作用。

3、土壤下滲速率的測定:

為了測定不同土壤類型的水分下滲速率,我們分別在農地、草地、林地中選取了若干個點,測量水分下滲1cm所需要的時間,實驗結果見小表:

對每一種土地類型的下滲時間數據取平均值:農地下滲1cm所需時間:42.5s

草地下滲1cm所需時間:120.9s

林地下滲1cm所需時間:244.7s

由計算結果可以明顯看出,下滲1cm,農地所需的時間最短,草地較長,林地最長。土壤對於下滲的影響,主要是土壤的透水性能和前期含水量,由於本地秋冬季節不同類型土壤中水分含量相差不大,因此,可以證明農田的透水性較好,林地最差。在水土保持中,若降水量較大,則農田可能產生的壤中流較大,土壤結構容易受到較大的破壞;而林地土壤保持得最好,草地次之。

六、實習體會:

本次實習共三天,野外部分兩天,在之前我們還前面進行了《土壤侵蝕原理》的實習,都在同一地點,但課程內容不一樣所以實習的內容也不一樣。第一天上午主要是對水保站里的各種水文觀測方法的熟悉,實地參觀了氣象站、徑流小區,看到了水保站里的很多設備及其使用,x老師給我們講到了每一種設備觀測的對象、方法,和它的有缺點,讓我們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有一個實踐的機會,有些有和書本上的不完全一樣,讓我們思考,通過這個過程,對水文觀測的方法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記憶。第一天下午我們做了一些試驗,測量了不同植物的截流量、土壤的下滲速率等。

第二天我們參觀了水文站,秦站長為我們演示了流速儀法測流速。天氣已經比較冷了,樹葉落了滿地,站長衣服穿得比較薄,但一點不覺得冷樣的,滿臉發紅,兩隻大手熟練得操作著儀器,精神讓我們感動。然後我們又自己用簡單的方法測量了流速。

第三天我們小組做了討論,整理了數據。這次實習的住宿條件不是很好,晚上不脫衣服睡在床上也覺得冷,但吃的很好,又便宜又吃得飽。周圍沒有好的景色,讓我們感到了水土保持就是這樣一個非常現實的事業,在有限的條件里做著基本的科學工作,它的作用卻非常巨大。x老師對我們做了很多的指導,一直帶領著我們上坡下坎,對大家也非常好。水保,讓人走過了很多的山山水水,讓人的性格也跟自然一樣,心胸寬廣、腳踏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