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專業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北西向斷裂以唐窯——中嶽廟斷裂和xx斷裂為代表,前者長約30公里,後者長約50公里,兩者互相平行,總體走向均為北西315度,斷面傾向北東(局部相反),傾角65-80度,斷裂破碎帶最寬達250米,切割了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及中生界地層,將xx大背斜斜截為三段,背斜中段和東段分別向北西方向錯移2公里和3公里,兩斷裂的北東盤老地層均逆衝到南西盤較新地層之上,故均為高角度壓剪性逆斷層,根據細小斷層角礫大多被磨圓,並且被平直光滑的斷裂面切割,而斷裂面又被多組節理切割破壞,以及角礫表面有多組鏡面和擦痕等特徵推斷,該兩斷面亦具有長期、多次活動的性質。

由於本區缺失侏羅系及白堊系沉積記錄,造山運動的時限較難確切推定,故籠統稱為印支——燕山運動

5、喜馬拉雅運動

早第三紀末,喜馬拉雅運動使本區抬升,除東北部個別地方外,結束了第三紀構造盆地的沉積,造成上、下第三系之間的角度不整合接觸。

該期的構造變形主要是拗折和斷裂,形成四周向中間傾斜的構造盆地,盆地邊緣岩層產狀較陡,傾角多在20度左右,大者達40度,xx城南玉皇廟等地,可見到第三系與二疊系或三疊系呈斷層接觸,斷層面傾向盆地內部屬正斷層。

6、新構造運動

本區新構造運動表現為沿老的斷裂差異上升、拱曲,並且伴有新斷裂的產生。

第五章  地質發展階段簡介

本區地殼經歷了長期複雜的發展過程。概括起來,可分為太古代、早元古代、中-晚元古代、中生代及其以後。

太古代時期,本區為華北海槽區的一部分,石碑河時期,處於活動性很大的浩瀚大海中,伴隨地殼的多次強烈活動,海底發生多起範圍廣泛的基性岩漿溢出,形成厚達千米以上的熔岩被,每個噴發期形成中酸性火山灰的堆積,故石碑河組的原岩為基性火山岩加中酸性火山岩及少量沉積岩,郭家窯期,海底火山活動逐漸減弱,沉積作用與火山作用相互交替而形成泥沙岩和中基性岩及火山凝灰岩交替形成,中間加有矽,鐵質沉積。老楊溝期,過渡為地槽型祿緣碎屑沉積。

本區太古代時期除了發生廣泛的海底火山噴發,尚有多期基性及中酸性的岩漿侵入活動。

太古代末期,嵩陽運動使xx群地層發生近東向西的褶皺、斷裂和強烈變質,大規模的褶皺隆起是海水全面退回本區,形成進東西向的xx古隆起從而結束了本區太古代沉積歷史。

早元古代時期,地殼處於相對穩定和相對活動不斷轉化和更替的時期。這個時期,海洋生物開始出現。

早元古代末,本區有發生一次強烈的造山運動-----中嶽運動,受其影響,xx群遭受強烈的褶皺、低級變質和斷裂破壞,來自東西方向的巨大壓力使其形成近南北向的同斜線狀複式背向斜構造,並改變了xx群地層構造面貌,使之變得更加複雜。中嶽運動還使近東西向的古斷裂復活,形成隆起和扭陷;使xx古隆起再次露出海面,形成今日xx的古地貌基礎,從而結束了本區活動性很強的地槽形發展階段。

在再次經歷漫長的風化剝蝕時期之後,到中元古代中期,地殼又緩緩下降,海水現度侵入,本區開始接受五佛山群濱海——淺海相沉積。中元古代晚期,海侵擴大,海水淹沒全區。二疊紀以來,地殼上升,本區以海陸過渡天南地北的沉積為主,發育了瀉湖,潮坪及三角洲體系的沉積,直至晚二疊世晚期,本區完全過渡為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