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專業法院實習報告範本推薦

“扛幡、摔盆、做孝子”是指農村老人去世後,風俗就是不讓女性操辦出殯事宜,必須由男性操辦,誰操辦老人的財產則歸誰。如果老人沒有兒子,則讓女婿做孝子,但必須的改成女方家姓,享有繼承權。如果女婿不同意,則要委託家族長輩從院裡(同支脈血緣親屬)選擇一名男子來操辦老人喪事,然後享有遺產所有權。此類案件的爭議恰恰也就體現在這個問題上,即這種方式取得老人的房屋是否合法合理?其女兒和該“孝子”同時主張該房屋的所有權,當如何認定?

我通過閱讀相關案卷,諮詢相關法官,親身參與判案流程,對於此類案件多作如下認定:

1、此類村規民俗不在法律保護範圍內,即“扛幡、摔盆、做孝子”的約定不被法院認可。2、此案件如果是老人生前贊同此種方式,則應當認定是附條件的遺產贈與契約關係,只要老人許可的人按約履行完自己的義務,即操辦完老人的喪事,其當然享有該房屋的所有權。3、此案件如果是在老人去世後,由家族的長輩經老人的女兒同意而採用的此種方式,老人生前並不知情,則應當認定為該行為是附條件的房屋贈與契約,即老人的女兒通過繼承權先獲得該房屋的所有權,老人的女兒通過附條件的房屋贈與契約在其認同的人給老人操辦完喪事後,將房屋的所有權轉讓給該男性。如果老人的女兒事後反悔,應視其違約,但是如果老人有幾個女兒,只是其中一部分女兒同意該協定,則該男性只能獲得同意其行為的繼承人所應繼承的財物。4、此案中的家族長輩應視為是中間人,調解人,如果發生糾紛應視為直接人證。不能視其有處分老人遺產的權利。如,(xx)德民一終字第55號。

三、 農村土地糾紛

此類案件我認為應是全國範圍內的民事糾紛焦點,在學校組織的下鄉法律宣傳活動中,此類案件也是很典型、很突出、數量很多的。在民一庭實習期間我總結了此類案件多為:

1、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糾紛

此糾紛多是由於村委會而引起的,主要表現在“一權二租,甚至多租”,即農民在換屆前的村委會默許下對該爭議土地長期(十年上)使用占有、使用、收益,並按時向村委會繳納提留、農業稅等費用。換屆後的村委會不認可原村委會與農民之間達成的口頭協定,村委會在未通知原使用人的的情況下,以高價格將該土地承包經營權租給他人使用,並與他人簽訂了土地承包使用契約。因此,新使用人與原使用人發生糾紛。對於此類案件,法院多採用保護原使用人的權利,是原協定有效,受法律保護。

2、相鄰關係糾紛

此類案件多為鄰里之間的矛盾,多表現為兩家爭奪牆頭的所有權,鄰居借蓋房機會侵占己方宅基地,鄰居蓋房侵犯自己的通風、採光權,鄰居的家畜對己方的種植的作物或飼養的家畜造成損害、己方院內種植的作物躍過牆頭在鄰居家結果,鄰居是為其所有等等。在我們眼裡看似小事,再抗訴雙方眼中確實他們的大事,處理不好會影響相鄰關係的穩定,甚至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3、地役權糾紛

此類案件的發生要么是供役地權利人不夠寬容,不給地役權人以必要的便利,如地役權人須經過供役地權利人的土地進行鋪設管道,用於澆水,而供役地權利人拒絕;要么是地役權人在享有供役地權利人所提供的地役權時給供役地權利人造成了人身或財產的損失。

綜上,對於民事案件解決的最佳的方式是進行調解,因為如果一味判決,一紙空文並不能化解當事人雙方的矛盾,修復其關係,使之達到和諧狀態。並且此類瑣碎的爭議,所是由當事人為了“一口氣”而打官司,當事人並不在乎時間、財產由於訴訟造成的更大的損失,只有雙方當事人都“消氣”,才是最完美的結果。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對廣大農民普法的重要性,筆者認為應充分發揮村中人民調解員的作用,使矛盾化解在訴訟之前。

我接下來談下自己在刑事二庭的感受,剛到刑事二庭的感覺就是很清閒,輕鬆下來還有些不適應。刑事二庭主要受理經濟糾紛的案件,象搶劫、盜竊、貪污、受賄等侵犯財產的案件。在我實習的一個月里,我所接觸的案子不同於在民一庭那樣的寬泛,主要集中在搶劫與盜竊這兩個罪行上。因此從案子中學到的法學理論知識不是很多,但通過在實習中與法官交流,我發現了現存刑事訴訟法的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這些已於我國的現實狀況有很大脫節,影響了法官的公平、公正的審判過程。這些問題看來已是全國的普遍狀況,在刑事訴訟法修訂草稿中也能找到。主要有:

一、刑訊逼供問題

在實踐中,往往犯罪嫌疑人在法庭上會提出之所以會“自認其罪”,是由公安部門或檢察部門在偵查過程中所致,並要求法院認定其無效。可是該要求由於犯罪嫌疑人不好舉證而往往得不到法院採納,仍舊按公訴方所提供的證據作不利於犯罪嫌疑人的審判。我在實習中發現,往往判決5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甚至死刑的犯罪分子對會在法庭調查階段會翻供,認定偵查人員對自己實行刑訊逼供。這反映了我國現階段此問題解決的還不是很盡如人意,如果靠道德和紀律來約束辦案人員恐怕只是治標而非治本之策,我認為應該從修改和完善刑事訴訟程式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