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社會工作專業畢業實習報告範文

3:“半隔離”狀態的生存狀態,使他們處於“心理無依”的狀態。

他們每人都有用作業本自製的通訊錄,上面有:姓名、地址、電話三欄。我們要逐一填寫。他們會說出一些陌生的名字,問我們是否認識,那些都是曾經去看望過他們的大學生。難為他們還那么“念念不忘”。女孩小昕,經常讓我們帶信給我們學校的一個女生,還會送漂亮地風鈴給她(他們一個月只有10元零花錢,這些錢要用來沒生活用品,買一件新衣服意味著省吃儉用幾個月,那個風鈴是別人送她的)。後來我們問她:“你是不是很喜歡xx姐姐啊,怎么每次都問她啊?”她說:“是啊,因為我寫了好多信,只有xx姐姐給我回信了。”

只要有電話響起,教室里就會出活躍起來。離電話最近的人跑慢一點,大家就高呼:“xx,快,快啊!誰的電話?”電話接通的時候,他們都自覺地保持安靜,是誰的電話,誰就在大家羨慕的目光里幸福接聽。談話的內容大家共享的,原來他們的快樂來地那么簡單!

(四)開展殘疾少年社會工作的構想

目前,我們的社會缺少足夠的空間和寬容去接納殘疾人。我們的同情和憐憫,從某種程度上隱含著排斥——似乎他們生來就是被同情的,而不是參與創造和分享 “正常社會”的一分子。他們也在“我是殘疾人”的自我認知下,躲避著外面的世界。這種成長環境就如脆弱的玻璃器皿,稍微的外力就會使之支離破碎,個人的才智也會在廢墟中老化。要想在短期內根除社會偏見是不可能的。那么,當務之急就是要他們正視自己“身體殘疾”的事實、樹立“意志不殘”的信念,以客觀平和的心態迎接異樣的目光、適應環境。

社會連結理論認為:當一個人感受到社會道德和社會秩序對他的重要性,了解到社會上多數人對他的期望時,他就與社會有了一種連結。同時,要想讓他們在這種情況下適應環境,需要有強大的後盾,使他們與社會發生連結。家的教育就是愛與責任的傳遞,在實習的過程中,我們以家的形式,賦予生命一種頑強的自我修復功能在廢墟中挺立。

1.童話——安置心靈之家的“宅基”

小時侯,童話的缺席是一輩子都彌補不了的。它扼殺了孩子沒有負擔的期望,也關閉了孩子用自己的眼光觀察世界、用一己的思維來創造世界的視窗,那樣的童年往往殘疾。以後的補償最多是借屍還魂式的徒勞,終不得精髓。因此,開始的時候,我們鼓勵他們回憶自己聽過的童話故事。我們也挑合適的童話故事對他們進行教育。

2.一個有組織的群體,分工明確地一幫一或一幫幾——小屋的基本“架構”

生活在公共環境中,心靈的的慰藉就缺少私有源泉;人們通過某種擁有,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家的可貴之處在於它是孩子獨有的私有財產。我們根據文化程度,把他們分成3個小組,每周五、六、日,分別去三個人,一人負責一個小組,為他們上課、解答問題等。當其中個體有問題時,我們就進行單獨談話。我們經常問他們一些漂亮飾物和照片的來歷,他們就自豪地介紹照片中的自己,幸福地回憶與哥哥姐姐們在一起的經歷。爽朗的笑聲溶解為燦爛面孔的旁白,那種神態馳騁球場的體育健兒拿著獎盃奔向球迷。這時他們會感到有人是專門為他們而去的。

3.讚美和鼓勵——進入小屋的“門”

如果說可愛的讚美字眼對一個人的人生是重要的,那么在一個人的人生之始尤為重要。我們對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漂亮髮辮、條理清晰的作文、敏捷的思維等進行讚美,以此 逐步樹立起他們的自信。當我們要求他們寫日記、保持安靜、不打架時往往以獎勵為藉口,每每都會收到很好的效果。當每次許諾之後,我們都在同學中收集適合的衣物帶過去。

4.以寬容和教育做保證的自由犯錯的空間——小屋的“床”

成長意味著犯錯,成長渴求著自由與寬容。因此,他們需要一種力量來正確地引導他們,幫助他們去嫁接一些、捨棄一些,而不是生硬地切割。有的時候,他們會把分給小夥伴的食物拒為己有、把作業做的亂七八糟、把同伴打的哇哇大哭、其中一些人看不起那些有智力障礙的人。開始的時候,我們對這些很反感,可是自己在這個年齡段做錯事後,還蠻橫地摔門而去,而每次媽媽都會默默地做好我喜歡的飯菜等著我迷途知返啊。一個人犯一次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別人一次也不肯原諒他。理請自己的頭緒以後,我通過“換位思考”的方法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值的慶幸的是他們很聽話。有了床之後,即使屋子沒有建好也可暫作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