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實習報告格式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衡寶戰役之後,桂系和國民黨政府控制的軍隊18萬餘人收縮廣西,11月25日,第四野戰軍三十九軍三四三團從沙塘方面進入並占領柳州。12月19日,柳州市人民政府成立,魏伯任首任柳州市市長。

2.3產業發展戰略

柳州屬於傳統工業城市,近幾年調整產業結構,突破“二元”制約,完成柳州傳統製造業向高新技術含量裝備製造的提升和轉移,並實現支柱產業由資源型向高技術集約型的轉化工業基地。傳統高能耗低效益的產業類型已經不再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區域產業結構在發展到一定程度後也會發生變化轉移。高技術節約型工業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發展要求,同時也是柳州實現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必經途徑。在產業布局結構和空間結構發展方面,老城區產業空間按最佳社會效益,最佳經濟效益,最佳生態效益的原則實施部分置換,服從於城市整體的發展戰略與規劃目標。產業空間布局在主導產業的選擇基礎上,加強市場配套產業功能,形成生產中心,市場中心,科研服務中心等新的空間配置。新的產業空間區位的選擇應與生產和居住並重,產業與市場並重,經濟與生態並重,逐漸由單純的開放區模式逐步向“副城”模式轉變。

2.4規劃建設

柳州城市規劃展覽館給出了柳州現階段城市發展戰略:完善老城,擴大兩翼,一心兩城,建設新城,重點向東。老城即現已有城區,兩翼是東翼和西翼,一心兩城是中心城區、東北汽車城與柳東新區。從柳州市近期建設規劃(xx—2024年)中了解到, 規劃重點區域為柳州市市區,主要包括柳北區、柳南區、城中區、魚峰區、陽和工業新區,總面積約860平方公里。功能性區域協調規劃涵蓋鹿寨縣、柳江縣、柳江縣以及市區外圍雒容鎮、沙塘鎮、石碑坪鎮、太陽村鎮等部分區域。《柳州市城市總體規劃(1993---2024年)》確定柳州的城市性質為“以工業為主,綜合發展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樞紐,山水風貌獨特的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規劃目標是:切實柳州市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柳州市歷史文化傳統的風貌特色和古城格局,協調城市建設與歷史城區的保護,促進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協調發展。並且確定柳州的城市職能:

1.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

2.區域性工業、產業與服務中心,是桂中經濟區的核心城市;

3.廣西乃至西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

4.區域性文化、教育、體育產業中心;

5.多元文化融合的地區和適宜居住與創業的理想家園。

2.4.1城市規劃案例(柳州市河西工業區三區及周邊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

1、規劃範圍 北起柳太路,東至西山烈士園林—西鵝路,至河西路西延長線,西至和平村漁洞屯一帶,整個地塊規劃範圍為512.26公頃。

2、功能定位 柳州市柳南區的重要工業基地,是一個以工業為主,配套居住,服務功能的新型工業片區。

3、規劃結構 概括為“六區,三中心,四軸線”的規劃結構。1六區是東部辦公區,北部居住區,中部居住片區,西部工業片區, 工業片區以及南部工業片區。2 三中心是北部居住片區,中部居住片區以及東部辦公片區中心 3 四軸線 是以西鵝路為主要的發展軸線,柳太路、潭中西路延長線以及自北向南貫穿中部居住區的次幹道為三條發展軸線。

4、 道路規劃網 結合現狀的道路以及城市發展布置成網,形成一縱三軸,環網結合的田字形道路局。

5、 綠地規劃 打造居住區中心綠地,主要道路綠化帶,防護綠帶形成一個完整的由點狀綠地—線狀綠地—塊狀綠地組成的綠地系統,綠地面積總計49.04公頃,占規劃總建設用地的9.63%。

6、 城市設計 通過兩縱兩橫的空間發展軸線,形成整個片區的空間骨架,以西江路為發展主軸,以柳太路,潭中西路延長線以及自北向南貫穿中部居住區的次幹道為次發展軸構成片區發展的空間軸線結構。

從河西工業區三區及周邊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中可以看出,控制性詳細規劃首先劃定了規劃地的範圍,再對其功能用處做明確規定“工業為主,配套居住”。柳南長期以來就是柳州的重要工業基地,“以工業為主”結合了本地實際,並不是盲目建設什麼旅遊度假勝地,也不是定位在農業用地;工業地帶內配置居住地,使得辦公生活更方便快捷,同時對其他地方的人流物流也有減壓分流作用,體現其科學性。同時,居住地的存在對良好的生存環境提出要求,這要求在發展本地區工業時注意環境影響。“規劃結構”使得地域內部用地結構一目了然,哪裡建設什麼,根據實際區位需求做抉擇。道路是連線規劃地與外環境的橋樑,道路規劃的好壞影響本區域的可達性。綠地規劃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是城市規劃中重要的規劃內容,根據用地類型,要求綠地面積達到一定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