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院實習感想

我在一個省級中醫院實習。雖然時間還不長,但感慨良多。

一、西醫排頭陣,中醫靠邊站。

以前看書經常看到有人提過這這種情況,但體會不深,現在深深體會到問題的嚴重性。

到醫院的第一天,老師就問我會不會看化驗單,我說不會,他就不太高興了。他說,現在無論在哪裡做醫生,你都要懂西醫,會開西藥,穩住病人,這是最基本的。至於中醫該怎樣,針灸該怎樣,那都是你用西醫西藥把病人的病情穩定住以後的事。你的中醫如何厲害,針術如何了得,那只是提高你的知名度的東西。

我明白他的意思。在他看來,無論大病小病,都必須先上西藥,實在不行了,再考慮用中醫。換言之,中醫就是不行!

當然,事實並非中醫不行,而是他的中醫不行——他壓根就沒學好中醫,甚至還沒入中醫的門。我沒有輕視老師的意思,只是在陳述一個事實。因為有一次查完房,開好了醫囑,醫生們都沒事了,就坐在辦公室裡邊看報紙邊閒聊。不知是誰首先問了一句我們實習生說:“你們現在醫學課程都是怎么安排呀?我們當年中西醫的比例是7:3。”我們的組長說大概是xx吧。我說:“哪裡,幾乎已經是4:6了!”我的口氣有點重,本來是想發發牢騷的——我們現在中醫四大經典都已經淪為選修課了,因為選的人少,有些課甚至開不起來。孰料某老師接口道:“這還差不多!應該多學點西醫,才能跟臨床相銜接。我們當年就是學的西醫太少了,中醫也沒學懂。”又有老師道:“中醫就是有點玄,不好懂。”主任說:“學中醫啊,講究悟性。像咱都不是那個料。”

主任平時好開玩笑,但說這話的時候不像是開玩笑。他平時就是以開西藥為主。一科之主任尚且如此,其他人還用說嗎?<蓮山課~件 >

二、西醫抓襟見肘,中醫束之高閣

不可否認,許多方面西醫有其長處,西藥對不少疾病確有良效。可是同樣不容否認的是,西醫的發展有限,極多西藥在愈病的同時其副作用亦“蔚為壯觀”。比如降脂藥阿托伐他汀常可以導致頭暈、視力模糊;鎮靜藥艾司唑侖常讓病人口乾、嗜睡、乏力;腦血管擴張藥長春西汀也可見頭痛、頭重、眩暈和睏倦感。在我所在的神經內科病區里,因為都是西藥治療為主,中風(腦梗死、腦出血)病人因為用阿托伐他汀、長春西汀等藥,腰腿乏力會長期無法好轉,經常可見頭暈等;如果病人合併焦慮症的,便用艾司唑侖和(或)阿普唑侖,隨即又產生嗜睡或者睡眠紊亂,甚至抑鬱症;帕金森病人因為長期使用鹽酸苯海索而產生嚴重幻覺的亦大有人在。

每個病治到一定階段,症狀已經很難再有改善,西醫西藥沒有辦法了,這時“中醫師”們才會想起可以用湯藥。可是因為本來就學的不怎么透徹,又極少運用,臨時開中藥也就成了瞎胡鬧——一點都不講究辨證論治,又不識變方加減,只是套用成方。像腦病科,凡是中風病人一律是氣虛血瘀證的,方子幾乎永遠是補陽還五湯。當然,效果並不理想,於是又得出結論——中醫就是不行。於是更加不用中醫中藥了!

三、擺脫惡性循環,揚我中醫

我們是中醫院,就應該以中醫中藥為主。當然這就要求我們中醫師有紮實的基本功和極強的臨證能力,要求我們中醫師有敢於面對和解決急症、重症的自信和膽量。

這又要溯源於中醫的教育現狀了。教育是人才的基石。中醫教育如果出了問題,人才培養或者說培養出來的人才也必然會有問題。教育的話題歷來就是比較大的話題,不好討論。但有一點是誰都很容易理解的,就是,如果中醫教育的主修課程不是中醫而是西醫,那培養出來的人才還能叫中醫么?許多中醫院校的課程設定中,中西醫比例是5:5,甚至是4:6的,也就是說大學四年(除去一年的實習時間)的理論學習有至少一半的時間是學西醫的。這樣的後果是,少數隻鍾情於中醫的人因為排斥心理,西醫課程都學的不好;有一半的人偏向於轉學西醫(既“科學”,又賺錢);剩下的一大批人便成了“中西醫結合”——中醫學了點皮毛,西醫也懂那么一點點。我曾n次聽到有同學抱怨說,都快五年了,他卻感覺自己中醫還沒入門!這樣的教育現狀,實在令人憂心,別說培養什麼中醫大師、一代大家,只怕中醫將後繼無人矣!中醫的教育有其自身規律要求,需要重視經典,重視對前人的繼承,重視對基礎理論的掌握。誠如國醫大師鄧鐵濤所言:“只有繼承好了,才能談創新和發展。拋開前人的理論、經驗而一味求新,只能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還好已經有不少有識之士提出注重經典,並做了一些教育改革。作為一個中醫者,我希望中醫教育改革往更有利於中醫的發展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