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十二五規劃的學習心得

我們都知道,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經歷了風風雨雨,尤其是在經濟發展道路的探索上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努力。自1953年開始,中國經濟的發展就被劃分為一個又一個的五年,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五年計畫”。在一個個的“五年計畫“中,不斷制定新的目標,不斷完成所定計畫,取得了一項項可喜的成績。這些,都歸功於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的正確領導。

面對國內外環境的複雜變化和重大風險挑戰,中國共產黨緊緊抓住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團結並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使我國面貌發生了新的歷史性的變化。正是因為黨的正確領導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才使我國順利地完成了從“一五”到“十一五”這一項項國家建設發展規劃,使經濟社會取得巨大發展,從而不斷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使我們每一個人都切身的感受到了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但是,歷史的車輪並不會因為我們所取得的成就而停止向前轉動。為了更好的促進中國與時俱進、與世界接軌,我們又迎來了第十二個五年計畫。

說到這裡,也許有人會認為國家的計畫、方針、政策都是國家的事,與自己好像沒有太大的關係;一切規劃的執行都好像直接由國家負責,與我們這些平頭百姓,尤其是學生娃兒有什麼關係呢?

我也曾有過這樣的困惑,但經過對中共黨史、馬列黨章以及對中國當前形勢進行了學習與了解後,就漸漸的理解為何這些規劃與我們息息相關了。現在,國家又迎來了“十二五”,這便又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的聯繫了起來。

眾所周知,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的衝擊還未完全消除,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全球需求結構圍繞市場、資源、人才、技術、標準等方面的競爭愈發激烈。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這些因素勢必會對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較大影響。如果在這個時候,我國不及時制定政策促進經濟的平穩發展,也必然會影響到百姓關心的物價、住房、資源等方方面面的問題。所以,我們怎能說那些規劃與我們無關呢?另外,隨著我國近幾年的快速發展,在城與鄉、地區與地區之間也存在了一些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在城市化、工業化、市場化過程中不持續問題也日益突出,這些問題也關係到百姓所必須的社會保障、就業等問題,直接關乎部分地區百姓的生存與發展,實在不容忽視!

在這種情況下,“十二五規劃”作為我國處在全國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的一項重大發展政策,必須具有戰略性、前瞻性和指導性,既要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重大部署緊密銜接,又要與到2024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密切相連,真正地為人民利益辦事。

經過多年的社會、經濟實踐,在黨的帶領下,我國不斷完善科學指導思想。實踐證明了馬列黨章的正確性,並對我國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因此,“十二五規劃”的制定也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促進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其中,以科學發展為主題,是時代的要求,關係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新階段。由此可見,“十二五規劃”的實行將更好的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我國社會真正的科學發展。

在我看來,規劃的制定必須是針對解決一些問題的。如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因此,應把著力點轉到提高居民收入、縮小貧富差距、富裕人民民眾,實現共同富裕上,即所謂的“富民”。在整個“富民”過程中,人民民眾應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努力奮鬥。但是,政府必須做出正確的引導,給與人民以物質、政策上的支持。物質方面可進行直接撥款或其他方式給與資金、技術、設備的幫助,而在政策方面,就要將經濟發展規劃更加科學化,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注重統籌兼顧、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從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出發,關係人民所關心的切身利益,解決人民所面臨的困難,使規劃真正具有其促進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