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校本研修工作總結

在此基礎上開展“三段四步”主題系列聯動教研活動。它分兩個層面:第一、骨幹教師之間的聯動研究,就是對於確立的研究主題,如果之前骨幹教師也沒有很多經驗積累的,就先在骨幹教師的課堂中進行聯動的實踐研究,先從尋找相關理論進行深入解讀,再到進入各自課堂進行實踐,然後通過骨幹教師之間的一次次互動研討交流,集聚群體智慧,解決遭遇的問題,逐步對這個研究主題形成共識,形成可積累的經驗與做法。第二:將骨幹教師先行實踐較為成熟的研究主題作為與其他教師聯動研究的主題。具體的流程與做法是:

第一階段:骨幹教師示範性研討。它經歷了(1)認知準備(骨幹教師進行相關主題研究的資料解讀及結合主題進行的課程資源的開發);(2)骨幹展示(先由骨幹教師圍繞研究主題進行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彈性化教案的設計說明等,在走進課堂上示範課)(3)問題研討(先由骨幹做自我評價,其他骨幹就示範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最後中老年教師參與評價)(4)後續拓展(骨幹教師把前期自身整個示範過程中積累的材料整理成文本,然後讓中老年教師學習,並結合研究主題布置一到兩項作業)。

第二階段:以其他教師實踐為主的螺鏇式研討階段。它經歷了(1)合作開發與設計(圍繞主題,集體備課,在骨幹教師的引領下集聚群體智慧共同設計教學方案)(2)初步嘗試(先由一位教師嘗試課堂實踐,再由執教師自評,骨幹教師點評,其餘教師參評)(3)再度重構設計實踐(骨幹教師組織再次修改教學方案,其餘逐一上重建課,再反思再重建)(4)反思、總結、提升(執教老師談過程中的體會,骨幹教師對整個活動過程作總結提升,並對主題研究作動態調整)。

第三階段:總結提升研討。它由網路作業評價;階段課堂教學展示;主題活動經驗總結;完善多元評價等幾步構成。

(四)校本研修內容豐富多彩

1、加強師德建設,夯實立教之基

教書育人,師德為本,缺乏良好師德的教師隊伍,無從談好的教學質量。本學年學校貫徹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精神,以《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和《新時期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等規章為依據,以縣教育局師德建設活動為契機,把師德教育和學校的各項活動結合起來,加強教師思想道德建設,強化教育引導,注重內化,紮實有效的開展師德建設活動,促進學校的進一步發展。通過大力學習和宣傳師德教育理論,展開師德大討論、宣傳師德典型等多種形式,結合榮辱觀學習,提高教師對新時期師德建設的認識,並不斷賦予新的內涵,拓展新的載體。不斷完善師德建設的相關制度,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並以此為輻射點,常抓不懈,使每位教師能夠做到遵紀守法,愛崗敬業,為人師表,自尊自律,廉潔從教,團結協作,積極進取,勇於創新,成為教書育人的楷模,學生、家長、社會滿意的好教師。

2、新課程理念研修。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在於教師,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認識程度直接影響課改實驗的成效。為此,本年度繼續把學習、實踐、驗證新課程理念,作為師資研修的重點任務來抓。重點學習《各學科課程標準》、《走進新課程》一書,加強通識研修,主要抓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確研修目的:掌握新理念、實踐新理念、最佳化教育過程,為全面課改打實基礎。二是確保研修時間:用足、用好業務學習時間。三是形成研修系列:重點圍繞說課、上課、評課開展教研組活動,通過校內各科優質課、公開課、示範課和觀摩課研修,在一個個案例中實踐、體驗新的課程理念。四是加強合作交流:派教師外出學習、觀摩,返校後及時向教研組其他成員傳達先進思想、理念,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3、教研組集體備課研修。教研組定期活動與分散活動相結合,以分組教研的內容為主,鼓勵教研創新。教研組每月一次教研公開課,進行教學反思、案例分析。做到課前反思新舊教材有哪些不同、新課改的理念如何滲透、三維目標如何落實、運用怎樣的教學策略等等;課中根據教學實際,反思如何調整教學策略;課後反思自己的這節課達到了什麼目標,用了什麼教學策略,有哪些成功之處等,幫助教師尋找課堂教學的優點與創新之處,尋找問題與不足,捕捉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後的教育觀念,從而找到改進的切入口。使教學反思過程成為教學研究過程。案例分析有助於教師了解自身的缺失,從而有針對性地加強缺失方面的學習與鍛鍊,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教師定期撰寫教學反思或教學隨筆上傳到“縣研訓部落格群”。

4、教育科研培訓。我校在“科研興校、科研興教”戰略思想的指導下,堅持引領廣大教師走科研之路,開展多層次教育科學研究,人人有課題,人人學理論,人人掌握科研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我校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創新能力。第一,健全機構,加強教科研指導。教科室主任負責課題的管理和規劃;組織教師學習教育理論和教育科研知識;指導安排課題組的研究活動和課題成果的總結。第二,指導教師進行課題研究。第三,抓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廣套用,我們把“小班化教育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落實到課堂教學中,使教師在科研——實踐——套用的良性循環中提高了理論素養和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