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監測心得體會

1.4 專業技術的學習和培訓抓得緊。比如:對於常規分析項目,1到2年一交換,相互學習,共同提高;除大型儀器設備外,分析人員都拿得出手,形成了一個互幫互學,共同提高的良好學習氛圍。

1.5 為提高監測工作技術水平,把監測科研當做工作任務來抓。每年都有2-3個監測科研課題,有省、市或環保局的科研課題。

1.6 環境監測檔案非常規範。文書檔案由辦公室管理,儀器設備檔案由設備管理員整理和管理,技術檔案和資料庫由綜合室來管理。檔案管理非常規範到位,比如一個驗收監測項目:檔案應包括驗收監測委託函、契約書、驗收監測方案、任務單、採樣記錄、分析記錄、質控記錄、三級審核簽字、驗收監測報告、“三同時”驗收登記表、環保局驗收評審意見、環評報告及審批意見等;儀器設備檔案包括採購申請、儀器驗收意見、儀器清單、說明書、使用記錄、維修記錄、檢定記錄等等。

2、建議

2.1 加強實驗室規範化建設。增加油類分析、有機物分析、四樓大實驗等的通風設施;改造和規範生物實驗室;大型儀器設備和載氣要放置在不同房間,避免發生危險和污染。對於實驗室不規範會其他不足之處,做分析的人員是最有發言權的,我提議各位分析人員或質量管理人員,對於實驗室不規範或不符合質量要求的地方,提出整改措施,將這些措施匯總後,向市局打報告申請資金,然後力所能及的對實驗室進行一些改造,儘量的符合監測質量要求和職工的健康要求。

2.2 加強監測分析技術學習培訓。對於常規分析項目每位分析人員都應掌握,1-2年就要換項目,採取崗位學習和本人講課的方式促使技術水平的提高,對於重金屬和有機物的還可以送到廠家或技術力量強的監測站跟班學習,或聘請專家來講課,從而不斷提高理論和實踐水平。

2.3 嚴格按照本站《質量手冊》和《程式檔案》規定的各項工作程式辦事。比如儀器設備的採購、驗收、管理、維護、檢定、使用、報廢、建檔等,必須按照儀器設備採購、管理程式來辦事,分清責任,明確職責。其他的如驗收監測、委託監測、質量管理、分包、內審等等,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不按程式辦事,會造成工作失誤或錯誤,給單位或個人帶來損失。

2.4 解放思想,不斷創新工作機制,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一是要加強溝通,對於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室與室之間、同志之間要共同商量解決,不要推卸責任,一問三不知,把工作做細一點,那么問題會少一些,工作效率和效益會高一些。舉個例子:對於監測任務單的問題,各相關科室均應發一份,相關的人員均應通知到位,以便工作的順利開展,有時候做分析的或寫報告的人不知道有這個任務,導致不能按時交差;另外一個就是環評現狀監測有時候有新項目,下任務單的時候要和分析室與質控室協商好,具備條件的就開展起來,不具備條件的就不接受委託或接受委託後送到省站去做。二是要加強配合,監測站人員少,大部分工作不是獨立的,像生產車間一樣,那個環節出了問題,所有的努力有可能白費,必須要很多同志配合協作才能完成好,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目前的項目負責人制度很好,一項工作就由項目負責人去指揮、安排和協調,其他的負責人不要隨便干涉和插手,但要積極配合和相互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