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廣東三水區考察心得

三水區位於廣東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腹部,因西江、北江、綏江三江匯流境內而得名。全區總面積874.22平方公里,人口44萬人;有旅居海外華僑和港、澳、台同胞20多萬人,是廣東省著名的僑鄉。全區轄4個鄉鎮,1個街道辦事處,109個行政村。近年來,三水以建設生態型現代化濱江城市為目標,大力實施“名牌帶動、生態規劃、科教興市”發展戰略,積極最佳化第一產業,改造和提高第二產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促進了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迅速發展。

國民經濟穩步增長,綜合實力躍上新台階。XX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97.94億元,比XX年增長17.8%;可支配財力7.08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82.93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3000美元。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XX年和XX年中國縣域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測算結果,三水連續兩年位列中國最發達100名縣(市)第24名,在廣東排第3名。

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產業結構日趨最佳化。改革開放前三水以種水稻為主,是廣東省的產糧大縣,曾被評為人均貢獻糧食最多的縣。近幾年,三水區採取有效措施,大力調整和最佳化產業結構,三次產業的構成比由1995年的50:31:19調整為XX年的13.6:49.7:36.7。“工業立區”戰略有效實施,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全區擁有工業企業3000多家,其中大中型企業47家,世界500強法國阿托菲納聚苯乙烯公司和日本住友集團,健力寶集團、青島啤酒、佛山塑膠、廣東鳳鋁等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先後落戶三水。XX年,全區完成工業總產值211.26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90.9%。城郊型農業飛躍發展。畜牧業、水產業和蔬菜種植成為三水農業的三大支柱,湧現出廣東溫氏集團、僑鑫高科技農業公司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建成了塘魚、禽畜、蔬菜、花卉四大區域化農產品生產基地。XX年,全區農業總產值21.1億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5835元。以商貿流通為基礎的第三產業加速發展。生態旅遊方興未艾,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有近300個品種的三水荷花世界景點,擁有三星級以上旅遊酒店5家;餐飲、商店星羅棋布。XX年,全區第三產業增加值35.6億元,比XX年增長8%。

國內外市場不斷拓展,對外開放水平逐步提高。XX年,全區擁有各類市場17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95億元。XX年以來全市外貿出口總額累計為8.38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累計4.36億美元。到三水投資的外商企業共有39家,除港、澳、台地區商人外,還有來自法國、日本、韓國、美國、英國、泰國、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的客商。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投資環境明顯改善。1998至XX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累計108億元,集中力量建設了一批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項目,使城鄉人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和投資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新建高速公路15.28公里,一級公路66公里;水上交通有可停泊3000噸船隻的三水港,鐵路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實現了行政村自然村村村通水泥路;電力供應充裕,全區自辦發電廠裝機容量達20.55萬千瓦,是廣東省實行城鄉同網同價的試點縣之一;通信建設發展迅猛,1999年7月建成了廣東省第三個“電話市”,並成為全省首批信息市試點。城市規模由1993年的9.36平方公里發展到20.8平方公里,中心城區人口由1993年的9.36萬發展到20萬,城市化水平達到59%。

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居民生活質量穩定提高。先後被評為全國衛生城市及平原綠化、體育、民政、廣播電視先進縣(市),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全國科教興農和可持續發展示範市(縣)。科技事業不斷發展,有10家企業被認定為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生產高新技術產品的企業有28家。通過了首個國家級產業基地——國家火炬計畫佛山自動化機械及設備產業基地的論證。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公辦民助的辦學經驗在廣東全省推廣,有3所省一級學校,6所佛山市一級學校,大專以上上線率連續4年居佛山地區之首。

工業篇

三水區各級充分認識到,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希望和潛力都在工業,必須進一步強化工業的主導地位,全黨動員,大辦工業。

統一思想,確立工業經濟的核心地位。要求廣大幹部充分認識工業化是現代化不可逾越的階段,任何國家和地區進入現代化,都必須首先進入工業化這個階段,都不能逃避工業化這一課,即使一時逃避,最終還是要補回來。同時,只有發展工業,才能有效解決和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真正實現富民強區,在發展工業問題上,要形成“大發展小困難,小發展大困難,不發展更困難”的共識。為此,區委、區政府要求全社會、各部門都要關心支持工業的發展,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發展工業上來,形成上下齊心協力抓工業的工作局面。該區白坭鎮所有的建設與規劃全部圍繞工業來進行,明確提出了以工業為主的發展思路,形成了處處是工地、處處搞工業的濃厚氛圍。

加快工業園區建設,為工業發展提供有效載體。工業園區是現代化工業的重要載體,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然環節,對吸引投資、改善經營、加強管理、規範發展、形成規模都十分有利。三水區把工業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確定在建設工業園區上,每個鄉鎮和街道辦事處都建起了相當規模的工業園區。佛山市在全市規劃了十大工業園區,三水就占了3個。在工業園區的建設上,實行“四高”,即: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強度投資,高效能管理。高起點規劃,首先是科學選址。一般都選擇地理位置好、交通方便、資源豐富、已有一定工業基礎的地方規劃建設工業園區,如大塘工業園區規劃占地27平方公里,選擇了距廣州“零距離”,與廣州市花都區交界的地段,這樣更有利於接受廣州大城市的輻射,承接各種產業的轉移;其次是完善功能,設施配套。要求工業園區的功能要完善,配套要齊全。生產區、生活區、管理區、休閒區、污水處理等都要列入規劃,逐項落實。高標準建設,就是在工業園區的建設上達到“五要”:現代化氣息要濃,功能布局要合理,道路要寬敞,環境要優美,廠房建築要漂亮,同時,要著眼長遠,注重質量,不搞短期行為,更不能出現“豆腐渣”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