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三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三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學習中央一號檔案的一點體會

改革開放以來,中央下發過四個關於農業農村工作的一號檔案,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中央一號檔案用了四個“不僅而且”,即農民收入長期上不去不僅影響農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響糧食生產和農產品供給;不僅制約農村經濟發展,而且制約整個國民經濟成長;不僅關係農村社會進步,而且關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而且是重大的政治問題。應該說,這四句話引證了整個檔案的核心主題——促進農民增收。圍繞這箇中心,檔案出台了關於發展糧食生產、調整農業結構、發展二三產業、改善農民進城就業環境等一系列促進農民增收的方針、政策和措施。因此,深入領會好、貫徹好中央一號檔案精神,就必須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就我縣而言,全縣32萬人口中80%在農村,沒有農民的增收就沒有全縣的富裕和小康,沒有農村的穩定就沒有全縣的繁榮和發展。改革開放特別是近十年來,全縣上下紮實苦幹、頑強拼搏、努力克服前進中的種種困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明顯進展。但是隨著巨觀形勢的變化和發展的深入,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縣域農民增收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農產品賣難、農業投入少、農業科技投入率亟待提高、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滯後等現象相繼顯現,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農業結構層次有待提升。目前縣域農業在注重種植業內部品種結構調整的多,而注重大農業和戰略性調整的少;注重量的增減多,而注重質的提高少;跟風走的多,而根據市場調整的少;注重生產的多,而提供服務的少,這與全方位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有一定的差距。二是農業產業化水平有待提高。缺乏一批實力強、層次高的農業骨幹企業帶動,農業產業鏈條短,組織化程度低,農民只得戶自為戰,農業資源大多以初級產品低價進入市場,不能做到精深加工,分類開發,導致增值效益流失嚴重。三是農民就業途徑有待拓寬。本土鄉鎮企業發展萎縮,吸納勞動力能力差,外地輸出又缺乏組織培訓和服務,就業競爭力較弱。解決存在的這三個突出問題,筆者認為必須緊緊抓住中央一號檔案所賦予的機遇,切實抓好三個轉換,促進農民增收。

一、加快產業轉換,著力提升農業結構調整層次

過去的農業結構調整被簡單理解為調整糧經比,種養比,往往無視市場需求變化,搞一廂情願,結果大多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今後的結構調整要取得成效,就必須以新思路,應對新問題,求得新突破,牢牢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一)在產業轉換中實現特色化。所謂“特色”,就農村經濟而言,就是具有獨特市場優勢的資源、產品(包括加工製成品)和產業。結合我縣實際,我們務必利用好各種獨特資源。一是要利用好一個水系。縣域北部瀕臨長江,東、中、西段各有幾十公里夾江,其水勢緩慢,含氧量高,浮游生物多,水域面積較大,且無商業船隻通行,是發展水產品動態養殖的極佳場所。胥壩鄉率先依託這一自然優勢發展夾江網箱養殖名貴水產品,現已初具規模,養殖農戶人均年增收數千元。我們一定要用足用好自然合成的水域資源,大力發展名特優水產養殖,重點推廣池塘精養、河流攔網和夾江網箱養魚技術,儘快形成規模,搶占周邊市場,拓展江、浙等地區市場。二是要利用好一個板塊。縣內後山區這一塊,有兩個特色產品——丹皮和生薑。要以市場優質化、多樣化為目標,在山丘區大力發展丹皮、生薑等特色農產品,最佳化其種植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壯大基地規模,吸引鼓勵省內外、國內外廠家、商家與農戶簽訂產銷契約,擴大“以銷促產”,發展訂單農業,增加收入,促其早日成為全國名牌農產品。三是要利用好一個長廊。縣內城關到胥壩公路兩側十餘公里,近兩年養殖業呈現集聚發展態勢,目前有數十家企業入駐,初步形成育、種、繁生產模式,我們要充分利用已有條件擴大銅胥公路沿線禽類養殖長廊龍頭企業的生產規模,通過小額貸款、貼息補助、提供保險等服務形式,支持農民和企業最佳化畜牧禽結構,把長廊發展成大走廊,形成名符其實的特色產業,增強市場競爭力。

(二)在產業轉換中實現優質化。只有優質化,才能滿足國內變化的市場;只有優質化,才能在國際上逐步提高競爭力。而優質化,不僅是選擇優良品種,還要有科學技術和生態環境作保證。品種是根本。要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以品種更新為載體,切實推廣市場暢銷的優質品種,提高優質農產品比重。重點推廣“三優”水稻品種、雙低油菜品種及抗蟲棉、保齡棉品種,在東聯鄉、西聯鄉等洲圩區鄉有步驟地實施優質糧棉油產業工程,努力實現品種優質化。技術是關鍵。農產品的競爭,關鍵取決於農產品的科技含量。目前,我縣農業科技水平還不高,競爭力還不強,農業科技化進程還不快,故而必須要以良種良法示範推廣為主體,加大科技創新和技術成果轉換,全力抓好農業科技示範園建設,提高園區科技含量和輻射帶動能力,使科技示範園區真正成為本地新技術示範中心、新品種繁育中心和新技術推廣培訓中心。生態是保障。我縣有江心洲4個,總面積近200平方公里,洲內空氣清鮮、土地肥沃、水質較好,極適宜於發展優質無公害蔬菜產業。要在最佳化現有的大通、老洲、胥壩、西聯沿江蔬菜基地的基礎上,建立縣無公害蔬菜質量檢測站和無公害蔬菜基地檢測點,大力推廣保護地栽培,主攻精細菜、反季節菜和無公害蔬菜,爭取形成沿江無公害蔬菜產業鏈,擴大規模,促進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