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權法》學習之我見

一、《物權法》出台的背景和意義

《物權法》自XX年年10月1日起施行。這是我國政治經濟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物權法是規範財產關係的民事基本法律,調整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係,包括明確國家、集體、私人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以及對物權的保護。《物權法》第2條: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係,適用本法。本法所稱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定。本法所稱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XX年,李某註冊了一家公司,自任月球大使館館長,出售月球土地,頒發所有權證,很快就被工商部門取締。月球土地是李某無法直接支配和排他的,不是法律意義上的物,不受法律保護。

起草背景:在物權法通過之前,我國的民法通則、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農村土地承包法、擔保法等法律對物權作了不少規定。但我國始終沒有一部完整的民法典,在一些問題上無法可依,拆遷、土地承包、物業管理等方面的社會矛盾十分突出。

意義:物權法是規範財產關係的民事基本法律,與《契約法》共同構築市場經濟的兩大支柱。財產權分為物權、債權和智慧財產權三種。

物權法的作用:“定分止爭”、“物盡其用”

關於“定分止爭”。商鞅在《商君書》中說:“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為百也,由名分之未定也,夫賣兔者滿市,而盜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故名分未定,堯、舜、禹、湯且皆如鶩焉而逐之,名分已定,貧盜不取。”其中所謂“名分”,就是“權利歸屬”。名分已定,解決糾紛就有了依據,社會才有正常的秩序。

關於物盡其用。通過明確權利人對物享有的權力和對物的保護,發揮物的作用,有利於鼓勵人民創造財富,實現民富國強。孟德斯鳩認為:“政治法使人類獲得自由;民法使人類獲得財產。”

財產是人類生產、生存的物質基礎,又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物質基礎。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最根本的就是財產經濟關係。物權法對廣大人民民眾最關注的問題,如徵收補償、拆遷規範、房屋買賣中的預告登記、物業管理中的各種權利義務關係的確定、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的自動續期等問題,都給予了特別的關注;物權法也高度重視農民權益的保護,將與農民的生產、生活關係最為密切的兩項權利,即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與宅基地使用權第一次明確地規定為物權,這就有力地保護了農民最基本的財產權利。物權法還規定了確認物權的規則,如規定了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中小區各項設施產權的歸屬,實現了定分止爭;物權法關於相鄰關係的規定,為正確處理物權糾紛提供了法律依據。物權法對於徵收、徵用的條件和程式以及補償也都作出了相應的規定。可見,物權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法律保障。《物權法》起草人之一王軼教授認為,《物權法》出台的真正意圖是讓私人財產在與商業利益、公共利益發生衝突時,能得到合理、恰當的補償。

物權法的頒布可以說是中國在走向民主與法治的道路上的一個里程碑。物權思想起源於羅馬人,在17世紀被德國完善。18世紀英國首相威廉%26#8226;皮特的有句名言佳句:“即使是最窮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於對抗國王的權威。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在私人居所,不經允許,國王也不能進入。這與中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觀念是不一樣。在西方國家,民法被稱為社會生活的“聖經”,是公民、法人的權利宣言。在世界上有110多個國家有民法典,但中國至今沒有。中國《民法通則》只有156條,但在2XX年前,法國《拿破崙法典》就有1000多頁。今年三月份,《南風窗》雜誌發表一篇文章,說物權法“不僅僅是權利保障法,它更是一部轉變社會觀念,重塑文化心理,再造政治文明的法律。”

二、物權法的主要內容

物權法共五編一個附則,共19章247條。從內容上分析,物權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自物權,就是所有權,另一部分是他物權。前者是物的歸屬法律關係問題,後一部分是物的利用法律關係問題,包括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總則——概括起來,有兩個基本原則:物權法定原則和平等保護原則。

物權法定原則。第5條規定: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什麼是物權,必須由法律來規定。國務院和地方政府都不行,不能自行創設物權。比如公房的租賃權是不是物權,在拆遷中如何保護。也有的法學界人土認為智慧財產權也是物權。雖然在物權法中智慧財產權不是物權,但智慧財產權中的財產權可以作擔保,在作擔保時就是擔保物權。

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重點有兩個制度:不動產登記制度和動產交付制度。這兩個制度貫穿著一個原則:那就是公示原則。

所有權——是物權體系中的核心性的權利類型。所有權的定義:所有權是指權利人徹底支配物,並因此排斥他人干涉的權利總稱,包括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如何理解這四種權利。處分權是所有權四項權能中的核心權能。

關於所有權的內容主要有:1、國家所有權和集體所有權、私人所有權(第五章)、2、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第六章)、3、相鄰關係(第七章)、4、共有(第八章)。5、所有權取得的特別規定(第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