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是黨在基層執政地位的基礎。近幾年來,京山縣順應基層民主政治發展方向,勇於實踐,大膽創新,在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上探索出了切合實際、符合發展要求的新路子,效果十分顯著。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和研究解決。

一、我縣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現狀及特點

(一)現狀:

第一,深化選舉的民主程度,更加深入地落實廣大黨員和民眾的選擇權。一是在民眾性自治組織中全面推行“海推直選”。堅持把村委會、社區居委會等民眾性自治組織的選舉,作為基層民主政治改革的突破口來抓。早在1999年,我縣就在全省率先在宋河鎮鮑河村村委會換屆時推行“海推直選”,正式候選人由全體選民直接推薦產生,村委會成員由全體選民直接、差額選舉產生。XX年、XX年兩次村委會換屆,全面推行了“海推直選”。 XX年,我縣將村委會換屆模式由農村向城鎮社區進行延伸,在新市鎮雲杜社區進行了社區居委會成員“海推直選”試點。在2010年2月份啟動的第三屆社區居委會換屆選舉中,又全面推行了這一選舉模式,順利產生全縣30個社區居委會新一屆班子。“海推直選”這一選舉模式的全面廣泛深入的推進,使廣大民眾的選舉權得到了充分的落實。二是在基層黨組織中普遍進行“兩推一選”。 XX年8月,我縣又在在楊集鎮進行了以“兩推一選”鎮黨委書記和鎮黨委其他成員為主要內容的“楊集選舉”,在省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反響。以“楊集選舉”為契機,乘勢而上,分別在村黨支部、社區黨組織及鄉鎮黨委換屆選舉中全面推行“兩推一選”,廣大黨員民眾參與民主選舉的權利得到了有效保障。三是在縣直事業單位中試行領導班子成員“直選”。借鑑村、鎮民主選舉的成功經驗,將民主選舉向縣直事業單位拓展。XX年4月,在縣人民醫院直接差額選舉產生了院長、副院長。XX年年12月,又分別在縣中醫院、縣實驗中學進行行政領導“直選”。縣直事業單位直選行政領導班子成員,實行了事業單位幹部由委任制向選任制的突破,將我縣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

第二,創新民主管理和民主決策制度,更加規範地落實廣大黨員和民眾的知情權和參與權。一是健全縣委議事決策制度。制定出台了《中共京山縣委議事規則(試行)》,建立和完善了黨內情況通報制度、情況反映制度、重大決策徵求意見及公示制度,重新確定了縣委全委會、常委會的職責,對議事範圍、議事程式、議事紀律等進行了規範。明確規定在幹部任免、重點項目工程建設等方面的內容時要進行票決。特別是在幹部選拔任用中,試行縣委常委會、全委會差額票決制。二是推行鎮黨委議事決策“兩票制”。積極探索並推行了鄉鎮黨委決策“兩票制”,即在鄉鎮黨委政府討論決定重大事項時,先組織民眾代表對決策事項投建議票,再根據建議票得票情況由鄉鎮黨政班子成員實行無記名投票表決。“兩票制”決策的實施,提高了鄉鎮黨委政府科學決策的水平,有力地推動了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發展。XX年年以來,全縣各鄉鎮先後對432項重大事項進行了“兩票制”決策,僅基礎設施項目就有80多次,解決困擾民眾生產生活的問題260多件。三是試行鎮黨代表大會常任制。制定了《京山縣鎮黨代表大會常任制試行辦法》,在楊集、永隆進行了黨代表大會常任制試點。試點鎮根據《辦法》,對黨代表定期進行培訓,組織代表開展持證視察、專題調研、議案呈報等活動,召開黨代表大會年會,對鎮黨委、紀委工作進行評議。鎮黨代表常任制的實行,改變了黨代表只在5年一次的黨代會中發揮作用的方式,進一步擴大了黨內民主。四是推行村級民主懇談會制度。在全縣全面推行了《京山縣村級民主懇談會制度》。由村黨支部每兩個月主持召開有村組幹部、黨員、村民代表參加的村級民主懇談會。民主懇談會實行“七步議事法”,即會前準備、組織學習、匯報工作、公開財務、討論決策、現場辦公、會後落實。村級民主懇談會制度的推行,實現了村級民主管理和民主決策的有機融合,進一步落實了民眾的“四權”。《人民日報》曾以“村民都是當家人”為題對這一成功經驗作了大篇幅的報導。

第三,健全民主監督體系,更加有效地落實廣大黨員和民眾的監督權。一是全面推行公開制度。堅持全方位、多形式將村務、政務、黨務公之於眾,接受社會的監督。實現了政務、村務公開向黨務公開延伸。在不泄漏黨的秘密的前提下,公開黨組織的重大決策,發展黨員情況,後備幹部培養情況,民主評議黨員情況以及黨內幹部的選拔任用情況等,實現了單一公開向多渠道公開延伸。積極推行廣播公開、電視公開、網路公開、資料公開等形式,為各類群體有效地實行監督創造條件,實現了命題公開向點題公開延伸。普遍設立了意見箱、諮詢電話,民眾需要公開哪些內容,可以寫成單行書面材料,投入意見箱,還可以撥打電話諮詢或反映情況,實現了結果公開向程式公開延伸。XX年年,我縣被評為“全國政務公開先進單位”。二是著力加強對“一把手”監督。制定了《關於加強對黨政“一把手”監督的意見》、《關於加強“一把手”用人權監督的暫行辦法》等規定,以制度的形式剛化對“一把手”用人權和用財權的監督。在用人權上,強調將“一把手”選人用人的初始提名權擴大到班子成員,通過幹部差額考察制度和黨委會票決制度,有效地制約和規範“一把手”用人權。在用財權上,全面推行“一把手”不直接分管財務、基建和物資採購制度,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的規定,試行行政事業單位公務卡結算制度,有效制約和規範了“一把手”用財權。三是推行領導幹部個人重大事項報告制。對全縣副科級以上領導幹部實行一年一次的個人事項報告制度,重點對領導幹部的婚姻狀況、出入境情況,配偶、子女工作、學習情況,本人和近親屬的財產狀況等內容做了詳細的摸底調查,建立了比較完備的領導幹部信息檔案,加強了對領導幹部本人及近親屬的追蹤監督力度,將領導幹部個人不良傾向解決在萌芽狀態。四構建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外部監督網路。加強紀檢監察機關的監督,探索建立民眾廣泛參與的廉政建設長效監督機制。完善人大代表的監督,開展視察、質詢活動,實行了對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有效監督。健全政協機關的監督,每年組織政協委員對執紀執法部門進行民主評議,對民眾反映大、委員評議差的部門實行跟蹤評議,限期整改,解決突出問題。重視輿論監督,對媒體反映出來的問題及時進行研究討論和決定,把人民民眾的呼聲作為改進工作的一個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