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學年第一學期教科處工作總結

本學期以來,我處在教學常規管理、教學科研、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課題管理、校本研訓等工作方面,一如既往地本著“引領、管理、服務”的原則,嚴格貫徹落實上級有關精神要求,在縣工作組的領導和校長室的指導下,不斷提高教科研工作實效,為學校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科研保障和理論支撐,基本達到了期初預期的效果。現簡要回顧,小結如下。

一、教學常規工作

首先是在開學之初,指導各教研組和全體教師制訂了教研計畫和教學計畫,讓一切工作都按計畫進行;其次是協同其他科室,對廣大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進行督查,督促老師認真完成教學任務;三是在期中、期末考試期間,組織教研組長、備課組長對老師的作業布置批改、教案撰寫情況以及師徒結對材料、《教師成長記錄本》等進行比較全面的檢查並作出評判,肯定優點,指正不足,以促進教學常規工作的正常運行。

問題反思:學校工作教學為重,但通過教學常規工作的檢查發現,部分教師備課、上課、作業評改等工作敷衍現象嚴重,組長檢查及反饋也未落到“痛處”,行政聯繫教研組對此現象反映亦不及時。最重要的是發現不良現象僅僅是一點點經濟處罰,無跟進及改進措施……導致教師漠然處之。如何出台並有力執行能使教師自覺行之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措施,值得思考。

二、校本培訓工作

教師工作的本質,就應該把學習進修、教學研究與改進工作有機結合,用學習和研究的態度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實際問題,校本教研所倡導的就是這樣一種“工作、研究、學習一體化”的狀態。本學期我校校本教研強調的是在個體反思基礎上的合作和共享,學校層面上主要是組織解決教師教學和教研中的共識性問題,為此我處主要做了以下幾件的事。

1. 基於“學為中心”課堂教學構建的需要。我處與教務處、校辦、總務處等科室合作,由縣發展中心,陳芳老師和周曉曉老師牽頭,我處分別在10月9日、10月10日、10月15日、1月7日組織了德育、語文、英語、學科的“三環五步”教學法的示範課和高一段文化課教師的匯報課。

問題反思:促進有效學習課堂變革活動在我校實踐已2年多,的確讓一部分上進的老師轉讓了教育觀、教學觀、學生觀,快速地成長起來。但是對於平均年齡接近中年的教師隊伍來講,完全依靠行政力量來推動課堂改革,而非切實轉變育人模式,必然顯現被動參與多於主動踐行,效果差強人意的狀態。如何將外促轉變為內驅,值得思考。

2. 基於課題研究成果提煉的需要。我處與每個課題負責人進行個別指導交流,修改中期階段成果報告。曾淑萍老師以“中職教師課程建設力提升行動的策劃與研究”為題,為各課題負責人做了“課題中期階段性匯報”的示範講座。此外還邀請市教育教學研究院科研科張作仁教授、縣發展中心科研科科長游小央老師、甌海區發展中心科研科主任楊榮波博士親臨我校進行課題成果提煉的專項指導。

問題反思:每一學年,我處均要求各教研組,以備課組為單位,上報微課題,想以此做為校本教研的抓手,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無奈多數老師僅僅將讓本該與教學工作共生共長的科研工作看做任務指標或職稱評審的標桿,“成果驅動”的研究遠遠多於“成長驅動”研究。近年來,前者也越來越少。老師只一句“我不會寫、我目前不想做……”就“略過”所有作為一位教師應該為之的工作。如何通過引導和培訓,讓研究成為一種工作常態,值得思考。

3.基於“微課製作”的需要。我處聘請我校陳燕飛老師為大家做了一場關於微課製作的專題講座,主題為:camtasia studio7.1.1

的使用方法。同時,曾淑萍老師以“微課程,我來了”為題,希望每位教師應該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特點,與時俱進轉變教學觀和學生觀。

問題反思:全體組長和多數老師強烈要求下組織的專題講座,現場卻呈現出一種“無奈”一種“失落”,看著“人去座空”,我只想問,老師啊!你們是如何站得穩那三尺講台?如何組織讓教師“坐得住”的培訓,值得思考。

4.基於拓展教育教學視野和上級要求的需要。本學期(XX.7.1-XX.1.30)我處組織我校教師進行各級各類培訓達212人次,其中浙派名師培訓1人次,90學時以上培訓55人次,省級以上專業教學能力培訓4人,專業負責人培訓1人,省級雙師型培訓5人,中外合作項目培訓2人,課改項目培訓16人。全校98.37%的教師獲得本學期規定的12學時校本培訓學時。此外還組織30多人次去兄弟學校參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