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研究階段總結報告

(3)突出實踐特色,實施運用介質性評價促進國小低段兒童行為習慣養成的方案。

(4)加強實驗的規範管理和研究,進一步深化實驗研究。

3、成果總結階段(XX.5—XX.6)

(1) 完善實驗,並進行數據、材料的整理和分析。

(2) 根據實驗情況,完善理論研究,突出主導理論和典型案例。

(3)進行理論研究和實驗成果的匯總。

(4)集結課題成果,進一步推廣課題成果。

五、實驗途徑:

加強學習,轉變教師觀念。組織實驗教師學習相關理論,幫助教師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建立“發展性評價”觀念,做好實施的思想與理論準備。領會新課程學生評價改革的思想,即關注評價的教育功能,發展和發現學生身上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髮展中的需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等等。明確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培養目標、途徑和方法,樹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理念,確立全面、科學、客觀、公正的素質教育評價觀念。

(一)努力創設一個良好的校園教育環境。

1、探索的“成長記錄袋”評價方法

學生通過自己的全程參與,學會了反思和判斷自己的進步與努力。因為學生有權決定成長記錄袋的內容,特別是在作品展示或過程記錄中,由學生自己負責判斷提交作品或資料的質量和價值,從而擁有了判斷自己學習質量和進步、努力情況的機會。其次,成長記錄袋為教師最大程度地提供了有關學生學習與發展的重要信息,既有助於教師形成對學生的準確預期,方便教師檢查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更是將評價與教育、教學融合在一起,與課程和學生的發展保持一致,提高了評價的效度。

2、嘗試一種新的“爭章奪星”評價模式。

“爭章奪星”活動的主要目標就是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關懷,讓每一個孩子的個性得到充分張揚,讓每一個孩子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都得到和諧發展。該校根據兒童認知規律與身心發展特點,強調過程評價,把評價的獎項分為基礎獎、發展獎、特長獎和綜合獎四類。基礎獎、發展獎、特長獎屬單項獎,其評價以“章”為載體;當學生所獲“章”達到一定數量時,可評綜合獎,其評價以“星”為載體,分為金星、銀星、銅星三個級別。三類章與三類星構成倒t型目標結構,具有較強的科學性與系統性,孩子完全可以自主選擇、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爭章奪星,不斷獲得成功的愉悅,又不斷追求新的目標。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和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國小生的評價基本沿用了終結評價模式,忽視了學生髮展的個體差異,主體性和主動性。忽視了價值觀念日趨多元化的現代社會傳統的好壞評價標準也在發生變化,前期研究成果啟發我們開始嘗試建立小低段學生行為習慣的評價機制的研究。時代要求我們,現狀迫使我們,著重研究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國小生行為習慣的評價的內容體系問題,探索如何發揮評價對學生的主體作用問題,使國小生的行為習慣的評價充分體現時代的特點,體現現代教育的理念,符合兒童的共性與個性。為此,根據我校低段學生班額大的特點,開展“運用介質性評價促進國小低段兒童行為習慣養成的實驗研究”,其價值在:課題既有時代性和前瞻性,又有現實性和針對性,它是一種對於傳統教育實踐的改革和創新。美觀、實用有趣、看得見、摸得著的介質——“獎票、小紅花、小獎品”,對於國小低段的兒童來說,覺得非常新奇,很感興趣。

3、組織學生觀看對行為習慣養成有益的教育片。

教育片直觀、生動活潑,對孩子們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教育片《籃球女孩》讓孩子們珍惜現在的學習環境,發奮學習。又如:觀看東莞市朝天國小大課間的廣播操錄像,讓孩子們出操、列隊快、靜、齊。還有《少女穆然》等教育片。這些教育片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以英雄的事跡激勵人,使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能學習到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抓住課堂這一主陣地,面向全體學生設計多種形式的訓練方法。

在班會、思想品德、隊會等課堂上,我們面向全體學生設計多種形式的訓練方法,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1、大力宣傳  營造氛圍

常言說“思想是行為的先導”,統一認識就是規範學生行為準則,可以由此內化為行動。在班會、思想品德、隊會等課堂上,我們針對年級特徵經常給學生講《國小生日常行為規範》等內容。

2、強化訓練 形成習慣

“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行為習慣的培養不能只停留在內容上、宣傳上,更重要的是落實到行動上。“百說不如一練”,學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離不開訓練。要讓學生真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反覆進行行為訓練。班主任應從頭抓起,從小事抓起。根據學生的實際,充分利用班會加強對學生行為的訓練,如:行隊禮的訓練,整理書包的訓練,讀寫姿勢的訓練……又如:培養在樓道里靠右行走,右行禮讓的習慣,首先讓學生知道樓道那裡是右,在行走中遇到同學和老師怎樣禮讓。再利用班會時間,多次領著隊伍到樓梯練習上樓、下樓,並抓住不守規則的典型講清危害,這樣一來,孩子們的上下樓梯就形成了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