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支教總結

XX年7月15日至7 月31日,為了這十六天我們支教隊準備了很長時間,事實證明,有努力終會有結果,我們在這片沃土上收穫了豐盛的果實,在這個充滿布依族苗族風情的土地上,我們成功的開展了支教隊支教、調研、宣傳三個方面的活動,圓滿的完成了此次支教的任務。

首先,在支教方面的成功,我認為主要原因是支教期間的課程設定比較合理。

支教隊成員根據國小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他們的實際情況設定了適合國小生的課程。在他們原有部分課程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課程。

國語課程的設定時在國小生原有語文科的基礎上設定的,這一課程設定的主要作用在於糾正學生原有的錯誤發音,由於天橋村、岩腳村、xx村地處貴州偏遠山區,村民多為布依族和苗族,民族語言使用廣泛,對漢語更是略知皮毛或一無所知,所以當地的孩子們國語水平普遍較低,國語的開設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這一現狀。

英語課程的設定主要是針對四年級到國中班的同學,我們知道,在農村的許多國小是沒有開設英語這門學科的,這使得這些地區的孩子在上國中時學習英語倍感吃力,所以此次支教的課程設定中特別增設了這一課程,主要目的在於提高孩子們學習英語的興趣,為日後正式學習英語打下基礎。

支教隊的成員多來自於貴州的農村,對經歷過孩童時期的我們來說,對國小時的自卑、懦弱、盲目等心理特徵深有體會,為了改變學生們身上這些比較消極的心理品質,我們開設了勵志課,旨在通過老師講課疏導孩子們的自卑、懦弱等性格,使他們能夠開朗、自信、勇敢、積極地面對生活、面對學習、面對未來生命中將會出現的一切,正如我們所期待的,我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多孩子變得更加開朗、自信也更加勇敢。

在健康科普課上,貼近孩子們生活和興趣的知識吸引了孩子們,他們生活的那個地方,它可能路途遙遠、環境簡陋,但我誠實的告訴您,那是天藍草綠、水清沙白的美麗山村,正因為遙遠,所以遠離近代文明喧囂安靜之外最讓我們欣喜的是風雨之後美麗的彩虹孩子們很感興趣,彩虹、毒蛇、綠色食品等農村常見的東西在健康科普課上被簡單生動地使學生理解,使得他們對自己身邊常見的事物有了深層而科學的了解。

開設人文地理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對自己家鄉的位置和風俗、祖國主要的城市有初步的了解,從而培養他們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操,毫無疑問,我們成功地做到了這些。合理的課程設定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拓寬了學生的視野、積累了知識,同時還培養了學生對家鄉和祖國熱愛之情。

在課程設定之外,“sky杯”朗誦比賽、運動會、麓山杯知識競賽、文藝匯演的活動的成功開展也是支教方面成功的很重要的原因。

其次,在調研方面,為了深入認識、了解農村各方面的現狀,支教隊每天發動三支隊伍走進70餘個學生家庭,就經濟現狀、生活垃圾的處理、教育現狀、民族傳統文化等方面與各家長進行深入交流、討論,並取得較為詳細的資料,其中也包括支教隊某一隊員提供的家訪詳細日記

“7月18日下午16:10.約走了40分鐘,終於到了目的地岩腳村,由於連日降雨、山路陡峭,四個人都略顯疲憊,但相比而言,心裡卻更加沉重,一年級的學生郭大旭,與父親相依為命,家庭經濟情況及其困難,但孩子很懂事、、、、、最讓我們吃驚的是第四個家庭,這個有九個孩子的家庭看起來風雨飄搖。”

“7月19日,上xx村,這是幾個村中距離學校最近的,村民多為布依族。和昨天同樣的情況,一年級的孩子王國酸,聰明機靈,她是家中第九個孩子,她還有一個妹妹。不可思議的是當問到她有幾兄妹時,她父親似乎也不是很清楚的說:九個吧。”

“7月20日,下xx村,在這個苗族村寨,我們看到漂亮的苗族傳統服飾的同時,也看到了留守兒童對遠方父母的思念。”

我們的眼睛看到了這裡的原生態美景,也同時看到了這個落後的山區經濟發展的滯後,村民大多靠務農為生,少數在外打工或在農閒時打零工貼補家用。

在談到生活垃圾的處理時,多數村民的做法是直接倒入圈養牲口的圈裡,而靠近水溝的村民則倒入溝中,這些傳統的處理垃圾的方法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是及其合理的,因為在工業化前,生活垃圾均為可降解的材質,進入圈裡的生活垃圾最終將作為肥料流到土地里,既解決了生活垃圾,有給土壤增加了肥力,屬一舉兩得的處理方式。而近代工業化帶來眾多方便的同時,也給農村帶來了食品包裝袋、生活用品包裝袋等難降解、不可降解的塑膠袋,這些垃圾流入土地中長期不可降解,導致土壤肥力下降,流入 河流中則造成了河流上“五彩繽紛”的壯觀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