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兩會感想:中國夢與中國精神

在兩會習總書記講話之前,是無數關心中國命運的專家、教授的思索與探尋,“中國夢”與中國精神才逐漸清晰,他們對“中國夢”長期的思考和對中國精神的長期關注,才有習總書記自信地、自豪地說出這番話。我國著名經濟學家,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副理事長周天勇教授,在XX年出版了的《中國向何處去》,XX年出版了姊妹篇《中國夢與中國道路》。這兩本書是作者對中國道路問題的持續性和深入性研究。中央政策研究室前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和中央黨校前副校長李君如對本書給予了高度評價,分別為本書作序。鄭新立表示該書“是我迄今為止看到的中國國策論著中,頂尖級水平的一部書”。李君如稱此書的出版將為體現公民共識的“中國夢”和中國精神的形成作出貢獻,並為我國重大政策制定提供理論和邏輯支撐。

周天勇在《中國向何處去》一書中所提出的:改革開放30年後的今天,我們向哪裡去?所走的道路選對了,我們就可以避免發展中的陷阱;走錯了,我們就可能跌入社會政治動盪、經濟低速發展、人民長期不富裕、國家競爭力不強並下降等發展的“中國陷阱”之中。在《中國夢與中國道路》書中,回答了未來30年中國具體怎么辦,回答了中國向何處去,對中國老百姓未來需要什麼,什麼是中國夢和中國精神,以及對資源環境生態變化趨勢及對策,城鄉結構、產業結構等如何調整,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和看法。周天勇在《中國夢與中國道路》書中將“中國夢”具體化為“成為城裡人:數億中國農民之夢”、“安居和樂業夢”、“生活的社會保障夢”、“公共服務夢”、“生態環境優美和家庭平安夢”、“精神生活之夢”等六個民眾個人願望與精神訴求。在此基礎上,運用經濟學分析框架為讀者勾勒出實現“中國夢”的中國道路,並概括為:調整城鄉、產業和企業結構,轉變發展模式;實施趕超型科技進步戰略;克服利益梗阻,堅定地推進改革,形成調整結構和促進發展的體制和機制;深入推進政治、社會和文化等體制改革。周教授對我們國家發展中遇到的各種挑戰進行了深刻冷靜思考分析,為中國未來的發展、改革和開放、民生,提供了一個路線圖,籌劃和設計了一個務實、可供操作的路線和整體及綜合性方案,體現了一名良心學者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是中國知識分子世代相傳的“鐵肩擔道義”精神的血脈支撐和延續。

滿眼盡看三月喜,舉頭已覺千山綠。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自主、自覺地的選擇,是中國人自己的話語。面對長期以來,中國學術界的話語權缺失,“歐化”、“美化”嚴重,中國學術變成了西方學術的傳聲器,套用西方方法、論證西方結論、用西方語言說話,甚至直接重複西方話語等等不一而足,不絕於耳。“中國夢”這種中國人自己的話語,是對西方政治話語權強有力的衝擊,這當然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所必須的。中國幾千年的文明積澱,在社會管理、人文政治方面有豐富的思想,中國應對人類政治文明有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