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心得體會之中國精神解讀

我國是一古老的文明國家,她的文明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誠然,世界上也有許多古老的文明國家,但是,能生生不息,薪火相傳,至今仍然興旺發達的卻只有中國。中華文明為什麼能夠“倖存”下來,而且,變得愈發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成為世界上的奇蹟呢?答案可能有多種,但最關鍵的是那種能夠把全民族凝聚在一起的,並不斷給予自己民族以強大生命力的中國精神。

那么什麼是中國精神呢?中國精神,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這是一種偉大的精神,是不朽的中華民族的靈魂,是支撐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的脊樑,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力量源泉。正是這種精神,才使得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風風雨雨中,雖然曾經歷過無數次天災人禍,遭受過無數次磨難和挫折,卻從來沒有動搖過中國人民戰勝困難的信心和意志。這種植根共同地域、語言、心理所形成的民族精神,也是中國人民在未來的歲月里薪火相傳、繼往開來的強大精神動力。

(一)中華民族精神的精髓

中華民族在歷史演進中孕育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精神:它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它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為以下五點:

第一、世代傳承的愛國主義情懷。

這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情懷是一種深厚的感情,一種對於自己生長的國土和民族所懷有的深切的依戀之情。這種情感在歷史的長河中,經過千百年的凝聚,無數次的激發,最終被整個民族和社會心理認同,升華為愛國意識,於是熱愛祖國、報效祖國成為每一個中國人的共識。而且,這種情感還可以化為一種道德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對國家、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歷史上,具有強烈愛國主義情懷的英雄志士舉不勝舉,從屈原的上下求索,雖九死而未悔的憂國憂民思想,到蘇武“杖漢節牧羊”的民族氣節;從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歷史使命感,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懷。隨著時代的不斷演進,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充實和發展,其內涵變得愈來愈豐富深刻。

愛國是中國人發自心底的激情,又是心中堅定的信念,這種信念植根於我們中華民族的那種不甘恥辱、不屈不撓、自強不息、奮發圖強的精神。“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革命烈士夏明翰面對敵人的屠刀視死如歸。是無數夏明翰式的共產黨員用血肉之軀把我們多難的民族拖出了地獄。事實說明,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一部愛國主義的歷史、一部民族自強不息的歷史,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永遠伴隨著我們遠行。  

第二、團結統一、寬容忠厚的民族意識。

“團結統一”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早在遠古時代,以炎帝和黃帝為代表的兩族融合發展,延向四方,後經不斷發展,融為一個以中原部族為主體、包括四方民族的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華民族的圖騰崇拜——龍的形象,就是各民族融合的產物。中國傳統文化倡行群體本位的價值觀與和合精神。儒家主張“禮之用,和為貴。”,墨家主張“兼相愛,交相利”,荀子主張“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這種追求“和合”的君子境界,主張社會中的人際關係要和諧的思想一直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歷史。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形成了兼愛互利、扶貧濟困、凝聚和合、團結互助的優良傳統,構成了源遠流長的中華和合文化。也是中華民族所追求的崇高精神境界,做人做事的潛意識原則。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後,在鬥爭中也體會到,只有團結起來,發揚團隊精神精神,擰成一股繩,才能取得勝利,所以“團結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