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心得體會之中國精神解讀

第三、“愛好和平,追求和諧的寬廣胸懷。

中華民族具有愛好和平的悠久傳統。中國人崇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哲學,熱愛祖國、善待鄰邦、扶危濟貧,維護正義與維護人權,成為我們立國的宗旨。中華民族素來以熱情好客著稱於世界,以“禮儀之邦”享譽於世界。追求和諧,愛好和平是中華民族的固有的天性。中國古代的對外友好交往,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無不昭示著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愛好和平的民族。

對外,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對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這是我們立國之本,是傳家之寶。社會和諧是我們中華民族不懈奮鬥的目標,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我們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表達了我們黨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基本理念,反映了十幾億中國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共同願望。

第四、“勤勞勇敢,吃苦耐勞”精神品格。

中國人歷來就以勞動為榮,是一個崇尚勞動、勤勞勇敢的民族,而且以刻苦耐勞著稱於世。大禹治水三過其門而不入的傳說,愚公移山世代相傳的故事也都生動地表現了中華民族鍥而不捨、刻苦耐勞的精神風貌。至於廣大勞動人民千百年來,世世代代在黃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歸,辛勤耕耘的品格,更是這種精神的具體體現。

中華民族正是用自己的勤勞智慧,創造了商、周、秦、漢、隋、唐的輝煌文明。萬里長城、南北大運河‘就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結晶。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艱苦卓絕的奮鬥歷程中,將中華民族的勤勞勇敢、吃苦耐勞的民族精神發揚光大,形成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和創業精神。

第五,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中國先賢歷來倡導並實踐著一種“先憂後樂、鞠躬盡瘁、不屈不撓、自強自立、自力更生、勤儉奮鬥”的精神。在漫長的歲月中,中華民族歷經無數磨難,但總能幾度衰微幾度崛起,巍然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這種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儒家倡導積極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效法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來勉勵自己不斷進步,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命題。這裡的“健”是剛健、能動的意思,“自強不息”是積極向上、永不停止的意思。這句名言佳句,道出了中華民族堅忍不拔、不斷進取的精神品格。

中國歷史上曾湧現出眾多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仁人志士,集中展示了中華民族的這種偉大精神。孟子曾列舉過不少受困厄而自強不息、有所作為的人物,認為只有通過“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磨鍊,才會有大作為。他提出的“富貴不能淫,貪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為激勵後人的不朽座右銘

正是憑藉這一精神,中華民族創造龍的文化、長城文化、黃河文化;正是憑藉這一技精神,黃皮膚的中國人在科學技術方面創造發明了火藥、造紙、指南針、印刷術、紡織、絲綢、瓷器、茶葉;也正是憑著這一精神,即使在近代中國處於落後挨打的情況下,中國人民也不曾失去民族的自尊心。古往今來,大凡仁人志士乃至平民百姓,都在執著地追求著這種精神境界。在物質條件大為改善的今天,這一精神在不少人中有所淡化,驕奢淫逸之風有所抬頭。因此,今天在全社會倡導艱苦奮鬥精神,有很大的現實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