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黨支部勤廉兼優學習心得體會

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思想道德教育作為學校教育活動的重要方面,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根本任務是啟發和調動學生培養高尚道德情操、塑造良好道德品質、提高自我修養境界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思想道德教育作為學校教育活動的重要方面,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根本任務是啟發和調動學生培養高尚道德情操、塑造良好道德品質、提高自我修養境界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學生之所以產生這樣那樣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問題,從根本上講是由於其物質和精神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是需求與現實之間矛盾的表現。因此,要加強新時期學校思想道德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把工作的切入點更多地放在受教育者身上,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關注學生的需要,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一、以人為本,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符合思想道德建設的內在要求

思想道德是社會中人們行為準則和規範的總和,具有規範性、滲透性、穩定性等特點,對人類自身有認識、調節、教育和激勵等功能。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統治階級為了維護社會秩序,協調各種利益關係,總要奉行某種思想觀念和道德原則,推行某些道德規範,以表達一定的義務、責任、命令和要求等。比如,我國現階段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倡導團隊精神的道德原則,提倡“愛國守法、明理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

值得一提的是,思想道德的各種社會功能不能自發產生作用,其產生作用的途徑有兩條:一是他律,即依靠倡導、實施、推行等外在壓力,使社會成員按照一定的思想觀念和道德原則行事,履行社會責任和義務的行為;二是自律,指人們把社會推行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規範銘記於心,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並形成一貫行為準則為標準的行為習慣的狀態。他律對於讓社會成員接受一定的思想觀念、道德原則和規範是必要的,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起決定性作用。只有當人們的思想道德由他律狀態轉向自律狀態,即自己為自己立法,用正確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認識在心靈中築起一道看不見的防線,自覺規範自己的行為時,思想道德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以“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為主要內容的科學發展觀。對於高等教育來說,貫徹科學發展觀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其中最主要的是轉變辦學理念。辦學理念作為基本的辦學指導思想,深層次地反映著辦學的價值取向,從根本上規範著教育者的各種行為。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辦學理念就是以人為本的理念,就是人才強校,以學生為本,高度重視人的作用,重視人的全面發展的理念。從這一理念出發,我們既要把大學建設成傳授知識的地方,學生讀書的地方,更要注重開發人、培養人,使一切工作著眼於學生的發展,落實於學生的成才。從這一理念出發,學校的思想道德建設也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突出關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的個性與創造。不難理解,以學生為本的辦學理念更能促使學校思想道德教育從他律狀態走向自律狀態,從而使學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真正起到幫助學生樹立堅定的政治信念,培養優秀的道德品質,養成高品位的文化素養與健全人格的作用。

二、以人為本,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具有現實基礎

在學校思想道德建設中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具有現實基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國家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項事業的巨大發展和深刻變化,對高等教育的觀念、體制、制度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政治日趨成熟,法制不斷完善;教育事業特別是高等教育也取得了蓬勃發展。在辦學規模成倍增長,教學改革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更加靈活多樣的同時,辦學理念發生了根本的轉變。“教師中心論”的舊觀念正在消弭;以“學生為本”,重視學生主體,將“一切為學生、為一切學生、為學生的一切”作為工作出發點的新思想逐步樹立。高等教育新觀念、體制及相關制度的逐步確立,為學校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提供了基本前提。

第二,當代大中專學生政治素質基本面健康良好,願意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當代大中專學生生活在改革開放年代,國家經濟的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國際地位的加強,都使他們對祖國的認識更加真切。他們熱愛祖國,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成才願望迫切,願意為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正是這種責任感和使命感,使多數大中專學生對他們當中少數人身上出現的錯誤思想觀念和不道德的行為感到不滿甚至羞恥。他們有努力改造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追求真、善、美,提高品行,完善人格的願望和要求,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這種願望和要求會變得愈加強烈。在這種情況下,思想道德教育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