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村官黨校學習心得

光陰荏苒,轉眼間,為期兩個月的省委黨校大學生村幹部班培訓就要結束了。作為河南省第二期大學生村幹部培訓班43名同志中的一員,我非常感謝鄭州市委組織部、高新區黨委、管委、高新區人事局能夠給我這次參加培訓的機會,回顧這兩個月的學習、生活經歷,我覺得自己收穫頗豐。下面我將把我在這兩個月的學習情況和學習心得作一詳細總結,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注重思想培養、增強黨性意識、加強職業觀念

兩個月的學習培訓,充分使我對黨、對大學生村幹部這個職業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一是對黨,我更加堅信我們黨的領導。我們黨已經成立八十七年,在全國執政五十九年,擁有七千多萬黨員,黨的自身建設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黨的十七大指出,我們必須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作為黨的自身建設的主線。“打鐵先得自身硬”,中國共產黨要擔當起帶領人民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使命與重任,首先要把自身建設好。這就需要固本培元。不僅要鞏固自身本來好的東西,還要把這些好的東西發揚光大。對中國共產黨來說,她的“本”和“元”就是她的“先進性”和“執政能力”。中國共產黨把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貫穿於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和制度建設之中,從“兩個務必”到“求真務實”,從“民眾利益無小事”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一種嶄新的形象與氛圍越來越得到人民民眾的認可、擁戴與支持。因此,我們要堅信共產黨的領導,確保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毫不動搖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道路。

二是通過兩個月的學習培訓,使我更加熱愛大學生村幹部這個職業。大學生村幹部是個新興的職業,他區別於以往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十七屆三中全會黨中央把工作中心轉移到農村工作中來,是我們黨關注農村問題、發展農村、發展民生的重大舉措,中央有關部門已經作出部署,從2010年起,每年選聘2萬名,連續5年共選聘10萬名大學生到村任職。解決“三農問題”,使農業由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農民由傳統農民轉變為現代農民,在這一歷史進程中,農村和農民迫切需要有現代知識、現代思想、現代眼光的新農村建設者。另一方面,在基層和工農一線培養鍛鍊幹部,是黨的幹部工作的一貫方針和優良傳統,加強基層幹部的素質,加強年輕幹部熟悉了解基層工作的經驗,了解民生,了解國情、民情。大學生到農村“做官”,應該說是時代的呼喚,農村、農民的期盼,是國家對大學生的殷切希望。“大學生村幹部”不僅僅是個職業,更加是個事業!祖國需要我們、農民需要我們,農村是大學生施展才能的舞台,是我們青年一代實現自身價值的地方。

二、深入理論學習、培養基層工作能力

省委組織部、省委黨校十分重視我們大學生村幹部班的培訓工作,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作了精心的設計。此次村乾培訓班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針對農村基層工作所涉及的內容為重點,以培養我黨年輕基層幹部、全面發展農村經濟等工作、實現農村現代化建設,探索培養新興具有基層經驗的年輕幹部的新途徑為根本目的,將理論學習與實踐考查相結合,使我們每一位學員都能從此次培訓中有所收穫。就我個人而言,在短短的兩個月時間裡,我的理論知識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一是通過黨的十七大精神的深入學習,我已能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基本上掌握了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和根本要求。黨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重大命題,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內涵,明確了其歷史定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基礎上產生的,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今天,全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內涵、明確其歷史定位,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提出的迫切性,對於統一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對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科學發展觀是在全面分析我國當前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和基本國情、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歷史經驗、積極吸收人類現代文明成果、準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基礎上得出的新結論。科學發展觀是對共產黨執政、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和人類社會發展“三大規律”認識的深化,是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二是通過《國際金融危機與河南經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與河南經濟發展》了解了河南的經濟現狀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同時更加深了我對高新技術產業的認識,明確了今後我對所在的鄭州高新區的建設和發展的目標。通過《物權法》、《法律與民俗的衝突與平衡》、《我省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研究》、《河南的農民工問題研究》、《我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踐與思考》等課程的學習,使我更深入的掌握了在基層農村工作的所涉及的相關知識,增強了處理農村工作的能力,培養了成為複合型管理人才的素質。為今後更好的服務“三農”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