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觀同志平生事跡材料

1982年,吳大觀從西安調到航空部科技委任常委。他作為一個長期從事基層工作的領導調到部機關工作,工作可以超脫一些,他卻利用這個機會,冷靜地總結在基層研製發動機的經驗教訓;分析研究設計工作的技術關鍵。他經常到圖書館查閱資料,閱讀期刊,從理論上充實自己,系統地研究航空發動機的新技術。他自學5年,鑽研並掌握了現代發動機新技術,做了上百萬字的筆記,寫了心得和建議。吳大觀現已年逾80歲,但他仍不斷學習新技術,充實自己。不懈的求索使他的航空發動機研製技術提高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他常以“學然後知不足”這一古訓自勉。吳大觀少年因家境貧困,體弱多病,以後注意體格鍛鍊,養成早起讀書的習慣。為了在有生之年,為黨和人民多做工作,他年過古稀仍堅持早晨5時半起床,不論冬夏,跑步打拳,數十年如一日。他每天工作11—12小時,每年要去外地出差開會10多次,精力充沛。一次他在瀋陽開會,會議期間吳老臉上粘著膠布,人家問他原因,他解釋說這是早在跑步絆到樹根上把臉劃破了,他深有體會地說:“堅持每天運動,不僅是鍛鍊身體,而且鍛鍊一個人的意志和毅力,培養克服困難的勇氣。有好的身體才能完成工作任務,才能堅持自我學習,不斷增長和更新技術知識。”

吳大觀到北京工作以後,仍過著儉樸的生活,每月繼續多繳100元黨費。近幾年他的工資增加了。為了救濟農村貧困地區失學兒童,他向“希望工程”捐款6000元,表示他對失學兒童的一片愛心。當“希望工程”工作人員給他攝像時,他仍然穿著平日那件穿了20多年的舊衣裳。他從1992年1月起,每年都主動繳納個人收入調節稅。80年代初,他被西北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航空學院聘為兼職教授,學校多次請他講課,他現身說法鼓勵同學們獻身航空事業。航空航天工業部機關黨委還請他去給新黨員上黨課。他在430廠不到5年,3次被評為優秀黨員,來北京10多年,3次被評為部機關優秀黨員,一次被評為國家機關的優秀黨員。面對這些榮譽,他謙虛地說:“我欠黨的太多,做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我還要再學習。”

吳大觀畢生致力於航空發動機科研、設計技術、試驗設備建設等工作。他借鑑國外技術規範並結合我國國情組織編制了我國自己的航空發動機標準規範。80年代初,吳大觀受部領導指派,參加了編制我國自己的規範工作。經過六年的努力,參考美軍標編寫出渦噴、渦扇、渦槳、渦軸兩本通用規範,1987年經國防科工委批准執行,至此,我國有了自己的規範。發動機研製有章可循,從而把發動機研製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在提高發動機可靠性和耐久性方面,吳大觀花了大量時間研究有關資料,組織翻譯美標發動機結構完整性大綱,強調從方案設計開始就應重視結構強度設計,必須扭轉過去重性能輕強度的偏向。在發動機研製程式方面,他主張必須嚴格按階段要求進行,設計試驗質量要嚴格把關,切忌光追趕進度而忽視計算分析和削減試驗驗證。只有這樣,才能避免造成研製工作的混亂,從技術上保證發動機研製成功。吳大觀反覆強調,引進國外技術必須先吃透技術,知其所以然,使自己變成設計該機種的主人。然後才能進行改進、改型、避免盲目生產。否則一旦出現故障,就會束手無策。

新發動機的研製難度很大,雖然我們走過一段仿效國外走核心機驗證機道路,但是在工作中出現了重視氣動性能,忽視機械性能的偏向。吳大觀發現這個問題後,在查閱資料、反覆論證的基礎上,強調指出必須注意在核心機上做測量葉片的動應力的測量等工作,以免到整機上無法測量,致使對葉片強度失去控制。另外在發動機的預研與型號的關係上,曾一度思想混亂,吳大觀把預研和型號的關係,比為樹根與樹木的關係,如果沒有根深,就沒有葉茂,並撰寫了十多篇有關這方面的論文,引起領導和科研管理人員的重視。他對發動機研製方法和程式有獨特的見解,培養了中國幾代航空發動機設計人才。他為人正直無私,工作嚴肅認真,勤奮好學,服從組織,平易近人,在航空工業界被譽為德高望重的老專家。1992年,他被人事部批准為航空工業系統5位70高齡以上暫不離退休的專家教授之一。

吳大觀雖已是高齡老人,且多年左眼失明,身患冠心病,但他仍在職工作,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星期天、節假日也照常到辦公室工作,查閱、翻譯和審核資料,寫文章,提建議,一心撲在工作上。

吳大觀十分重視培養設計人員。從組織設計隊伍開始,他就對設計人員工作上嚴格要求,對一張設計圖紙、一份計算報告他都要審查,一旦發現問題必定把設計員找來一一指出問題所在,不符合要求的退回返工。他要求新分配來的大學畢業生,經過考試合格後才能分配工作。設計員出差,回所後必須先交出差報告,經審查通過方可報銷出差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