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美術課心得

以人文景觀為素材,進行多種形式的鄉土美術教學。

1、運用拍攝錄像、照片蒐集和整理人文景觀中的鄉土美術,結合鄉土美術教材,通過放映錄像、圖片展示、多媒體電腦圖形設計,文字資料介紹等方式向學生介紹鄉土美術。

2、組織學生以生態游的方式,開展鄉土美術教育。把美術課堂移到野外,在遊玩中,觀察感受人文景觀、自然風光之美。要求學生在實地蒐集美術資料,寫生和記日記,把親身體會寫下來。以培養學生考察研究鄉土美術的興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3、把鄉土美術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開展形式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進行全面的素質教育。《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的藝術教育指導思想指出:要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把鄉土美術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開展各種展覽活動,如“鄉土景觀風景寫生作品展”,“攝影作品展” ,“家鄉美書畫展”等,還可以與其他學科聯繫共同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如與歷史地理科結合,實地考察採集資料,然後進行演講比賽、徵文比賽等活動。使學科橫向聯繫,從而全面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審美素質。

鄉土美術教育是一個多元化的教學體系,它的學科跨度大、容量廣,操作性強,是一門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由於多元化教育是美術與設計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在向學生開展地方鄉土美術教學的同時,讓學生接觸不同地域、社區的美術文化,了解當地的人文歷史,自然環境,風土人情,認識社會,了解社會與經濟文化的發展,培養多元化人才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求。

評判課堂教學方法的優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謂“幸福的家庭大多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美術欣賞課亦然,不成功的課堂教學往往各有各的誤區。

一、“專業課”與“故事會”

分析美術作品,特別是繪畫作品,構圖、造型、色彩、筆觸、肌理這些是重要途徑。但如果在欣賞課中對著一群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學生,一講構圖就必談“三角形、s形”,一講色彩就必分析“環境色、光源色”,甚至對著光溜溜的印刷品大談“色層厚薄、肌理豐富”,這種“專業課”可能只有美術專業的學生才會聽得津津有味。即使教師分析得頭頭是道,無懈可擊,學生也只會聽得雲裡霧裡,索然無味。這種忽視學生實際接受水平的教法說得難聽點就是“對牛彈琴”。久而久之,美術作品在學生眼裡變得深不可測,高不可攀。必然會大大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影響教學效果。與此相反,有的教師低估了高中生以自己的眼光分析、鑑賞甚至批評美術作品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對藝術家的生平津津樂道,甚至以一些秘聞軼事來招徠笑聲,譁眾取寵。分析作品卻三言兩語,一筆帶過。這種主次不分,不求質量,只求熱鬧的“故事會”式教學只是讓學生走近了作品,而並沒有進行剖析,學生當然無法發表對作品的見解,也無從獲得欣賞作品的能力。 “專業課”型的失誤,在初涉教壇的教師中最常見,這種想當然的“專業慣性思維”缺乏紮根的基礎,由於其模式化的分析也限制了學生通過其他途徑來欣賞作品。“故事會”式的失誤,是對學生能力的低估,也是對學生學習惰性的一種遷就,它雖然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卻無助於尖銳洞察力與犀利分析力的形成,使作品分析流於表象而無法觸及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