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習心得雜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醫的學習方法與路徑,是一個需要首先探討的問題。很多朋友學習中醫之前沒有很好地思考這個問題,入門的方式五花八門,有的一頭扎進傷寒論等經典里,苦讀了數年,出口成章,大段的經文背得爛熟,臨床時,邊都摸不著,開口動手便錯,進而懷疑經典,懷疑中醫。

有的執迷於藥物學裡,變成了草藥醫生,單方醫生,把個別中藥和處方視為絕密,越求越奇,以為不是深山老林里的神藥或者異人奇方就不能治病。

還有的求於易,求於道,將中醫和氣功,宗教混於一談,強詞奪理,故弄玄虛,不提也罷。

我想,這些不應該是朋友們學醫的初衷。

我雖然出生在中醫世家,卻也在醫學上走了很多彎路,對臨床療效的追求也曾經讓我倍感艱辛,回首這20多年的學醫路途,我的最大感悟就是-------------------中醫本來是一個簡單明白,好學易用的學科,卻被有意無意的蒙上一層又一層的神秘面紗。

在這個處處追求效率的時代,還原中醫的本來面目,破除中醫迷信,節約後來者的精力和時間,就是我現在覺得最有意義的事情。唯其如此,中醫界方可吸引優秀的年輕人,才能發揚光大。

學習的方法和路徑---先從端正態度開始。

這個問題已經有很多人說過,而且各有各的道理,我要強調的是,下面這種學習方式適合有一定基礎,希望深入系統掌握中醫體系的人,也適合已經學醫幾年,或者讀完了中醫院校還一頭霧水,願意重新鑽研的情況。

一,先巨觀後微觀。

一定要先對中醫的學術體系有一個整體的大概印象,先通過走馬觀花式的瀏覽,然後再去學習具體的知識。而不是一下就陷入到各種秘方,技法當中,紛紛擾擾,一鍋漿糊。

臨床上遇到很多醫生已經號稱可以攻克絕症了,結果自己得了感冒,還分不清是風寒還是風熱。基本的概念都是一塌糊塗,如何能夠登堂入室?

二,培養提高思辨能力,不要強調死記硬背。

中醫學讓人望而生畏的原因之一就是要背誦大量的內容,而這是否有必要呢?我的體會是中醫學裡需要死記硬背的東西其實是不多的。遠遠不如法律,外語等專業。

很多內容,理解以後就會記得,而沒有理解,記來何用?當然,理解也是分層次來的,先淺後深,先一般後特殊。

中醫知識浩如煙海,人的精力時間都有限,一個醫生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學,也不可能什麼病都會治,關鍵是能構建自己的學術體系,在一定的範圍內有所建樹,善莫大焉。

我記得當年背了好幾百個處方,但是臨床根本不怎么用,現在還能背的處方不會超過50個吧,也沒有臨床開不出方的情況,呵呵。

學習方劑的問題,我以後會單獨論述。總結起來一句話就是--------------一個臨床醫生真的不需要學那么多處方。千招會,不如一招精。一方融會可變數方,一法學透可變數法。

很多老醫生喜歡炫耀自己當年是如何過目不忘,博聞強記。先大量的背誦,以後慢慢理解,對於幼兒學醫,這個當然是有道理的。

但如果是成年人記憶力差,理解力強,就不應該這樣學。何況這些出口成章的老先生很多人臨床水平真心不怎么樣,可惜了背書受的那些罪喲。

傳統的學習方法,打雜三年,抓藥三年,抄方三年,動不動十幾年以上才可以出師。真正學醫的時間並不多,這些規矩裡面,包含著對學徒勞動力的殘酷盤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