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觀後感

文/ 克思

——新形勢下如何做好江油民眾宣傳工作的思考

(xx年10月8日)

xx說:“做好宣傳工作,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民眾,把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把堅持正確導向和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①”改革開放以來,面對在新形勢下宣傳工作中出現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民眾宣傳工作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從源頭上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

xx年9月30日星期五,江油市委宣傳部組織廣大幹部職工觀看了電影《辛亥革命》。影片中以國父孫中山先生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先烈在不同場合進行的深情並茂的演講、辯論和宣傳的畫面使我對於在新形勢下如何做好江油民眾宣傳工作產生了幾點啟迪和思考。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因人而異,量體裁衣。

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孫中山等辛亥革命黨人所進行的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鬥爭中,革命好比一駕馬車,武裝鬥爭和民眾宣傳就像馬車的兩個輪子,二者缺一不可。國父的民眾宣傳工作做得相當到位,水平相當高,其中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國父(趙文暄飾演)的宣傳總是能因人而異,量體裁衣。總是能根據對方不同的身份地位、職業經歷、文化素養、思想性格、處境心境的不同而採取不同的宣傳方式和策略,使他的革命理念和崇高思想深入人心。在此,我可以舉出幾段情節:

1.廣州起義失敗後,國父在華僑籌款大會上的宣傳就是很經典一個例子。國父宣傳的對象是在場的華人華僑,海外華僑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身在異鄉常常遭受洋人的欺凌、屠殺和奴役,心中最希望的就是中國能夠早日強大,中華民族能夠早日復興。國父在演講前並沒有故意隱瞞廣州起義已失敗的事實,而是直接向在場的華僑華人說:剛剛得到訊息,廣州起義失敗了……吾黨菁華,付之一炬。這些年輕人,有的才華橫溢,有的家境優越,有的新婚燕爾,為什麼甘願捨棄自己的生命?為什麼明知犧牲還要一往無前?為的是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為的是一種信念,一種信仰!……”在場的華人華僑們無一不被國父慷慨激昂的宣感測動得熱淚盈眶,唏噓不已。他(她)們在聽完國父的宣傳之後不僅沒有因為廣州起義失敗喪失對革命事業的信心,反而紛紛毀家紓難,慷慨解囊,更加義無反顧的資助國父的革命事業。毛澤東同志晚年回憶國父時曾深情的說:“我聽過他多次講演,感到他有一種宏偉的氣魄。②”悲壯的語言常常更具有一種宏偉的感人力量。國父這一段悲愴的宣傳,真正達到了化悲痛為力量、化失敗為勝利、化精神為物質的效果。

2.武昌起義爆發後,清廷為了鎮壓革命,急忙派出駐英公使唐維庸(陶澤如飾演)積極向四國銀行遊說,妄圖以國家主權為抵押貸得巨款以充軍用。為了與清廷抗衡,國父不顧個人安危,單刀赴會火速趕往歐洲勸說四國銀行不要貸款給清廷。這時,國父所面的宣傳對象已變為銀行的經理、董事們。這些人和華人華僑完全不同,對中國是否強盛、中華民族是否復興毫不關心,他們的腦子裡唯一關心的只是自己的經濟利益。針對這一情況,國父巧妙的改變了宣傳策略,閉口不談民族復興,而是大肆宣講清廷不過是一個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專制政府,如果四國銀行貸款給清廷用於鎮壓革命的話,不僅將遭到全中國人民的詛咒和痛恨而且他們的巨額貸款也必將化為泡影,毫無任何經濟利益可言。國父的一番話直擊這些金融大佬們的要害之處。最終成功的促使四國銀行做出“暫停貸款給清廷”的決定。極大的鼓舞了革命士氣,有效的摧垮了清廷垂死掙扎的經濟基礎。尤其值得我們借鑑的是,國父在演講時是直接使用英語,而與之對壘的清廷駐英國公使唐維庸面對四國銀行的經理們只能不停的通過翻譯表達自己的意見,在國父氣勢磅礴的宣傳攻勢面前毫無招架還手之力,只能狼狽不堪的落荒而逃。

3.為了爭取各界人士對革命偉業的支持,國父十分重視發揮統一戰線的作用。影片中,國父積極策動唐維庸的女兒唐曼柔(王子文飾演)臨陣倒戈,反戈一擊。雖然唐曼柔是唐維庸的女兒,但是從影片中她的衣著打扮我們就能很容易看得出來,唐曼柔是一位久居海外,深受西方文明影響的新型知識女性,迥然不同於清朝傳統女性。因此,國父對她所作的宣傳又不一樣。當她與國父談及“革命與死亡”的話題時,國父用十分浪漫的語調說:“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要改變命運,為天下人謀取永久的幸福,是許多年輕人用生命的代價換取讓活著的人更好地生活……”這番美好理想和幸福憧憬相交織的話語使得唐曼柔堅定地站在了革命這一邊,寧肯背負“不忠不孝”的罪名也要與自己的父親和清廷徹底決裂。在國父與唐維庸就四國銀行借款與否的鬥爭中,出面為國父擔任法語翻譯。唐曼柔在關鍵時刻的反戈一擊讓四國銀行的大佬們感覺:“連唐維庸的女兒都跑去支持孫中山了,看來大清國真的沒啥希望了。”因而不敢繼續助紂為虐。唐曼柔的支持直接影響了現場的辯論氣氛,扭轉了辯論局勢,使歷史的天平向革命勢力一方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