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感想

在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日子裡,我因公來到武漢。“首義廣場”是不能不去的吧。

首義廣場離長江不遠,與黃鶴樓毗鄰,從北向南,依次由總督府、孫中山塑像、武昌起義紀念碑、武昌起義軍群像、辛亥革命紀念館幾部分組成。今天天氣很好,站在廣場上環顧四周,藍天白雲映襯下,山色蔥蘢,高樓靚麗,車水馬龍,遊人如織,這與百年前“遍地腥雲,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黃花崗烈士林覺民的《與妻書》)”的情景是何其鮮明的對照。

矗立在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文有這么一段:“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我想,這裡指的“人民英雄”應該包括武昌起義、廣州黃花崗起義以及清末革命黨人領導的歷次起義的英雄。有些遺憾的是,它只寫在了碑文上,數十年來並未寫進人們的心中。

中國歷史上“光榮偉大”的人物可謂眾如星辰。孫中山就不說了,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旗幟,最難得的是在通訊和交通極端落後的物質條件下,在數千年封建文化和倫理道德嚴密禁錮的精神條件下,清朝末年居然湧現出一大批爭取民主自由的仁人志士,這不能不說是中華民族不幸中的萬幸,這不能不充分說明了歷史長河滾滾向前無可阻擋的大趨勢。青鬆勁草在懸崖絕壁上尚可生長,自由的種子一旦植入大地,怎能不逞蓬勃之勢。

秋瑾,一介女子,為了革命拋棄優裕的生活,就義時年僅32歲。她的“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金甌已缺終須補,為國犧牲敢惜身”的勇氣和精神都可昭日月。孫中山為她寫祭聯“江戶矢丹忱,重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對她感佩有加。

林覺民,廣州黃花岡烈士之一,犧牲時年僅24歲。他不僅有勇氣而且很有才學,會多國語言,其著名的絕筆《與妻書》不知感動過多少人。我第一次讀《與妻書》時直感覺他多像我們宣傳中的共產黨員:“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於啼哭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好一個“為天下人謀永福”,他以及他的同志們就是懷揣這樣的信念沖向敵人營壘。

應該說,正是由於秋瑾、林覺民們的前仆後繼,才擴大了革命的影響,積蓄了革命力量,而清王朝卻仍渾然不知死之將至,視而不見朝廷已衰朽不堪。武昌起義只不過占領了一座城池,想當年太平軍曾占據江南半壁江山,英法聯軍、八國聯軍曾占領了北京,大清都挺過來了,這一回,王公大臣們做夢也想不到“武昌起義”竟是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張,是壓倒清王朝的最後一根“草”。

怎么正面評價武昌起義和辛亥革命都不過分,雖然早就如魯迅近者如我黨對辛亥革命不能喚醒民眾感到惋惜,甚至有微詞,那么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能夠在形式上徹底結束封建帝制,把民主自由的理念傳播進這個如此封閉的國度已經是功垂青史了。試想,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哪個“喚醒”過民眾?老百姓早已習慣了不管是阿貓阿狗誰當皇帝,自己該種地還是種地。新中國建立時,選擇社會主義制度,老百姓就都明白?明白不明白似乎不重要,歷朝歷代,老百姓都不明白,都不關心皇帝的執政理念,但你要政策對頭,照樣可以執政幾百年。老百姓就像水,追求幸福就如同水往低處流一樣自然,疏導得當,天下太平;硬是不顧自然規律,只堵不疏,遲早有潰壩的那一天。武昌起義一聲炮響,296年的清王朝頃刻間土崩瓦解,在此之前多少個朝代的興亡已經給他提供了經驗教訓,他們卻不汲取,“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唐太宗算是白說了,但願我們今人要牢牢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