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鄉隊員感悟:讓淳樸的心靈散發智慧之光

盼望已久的“三下鄉”活動終於來臨了,我和同伴懷著激動的心情登上了前往邵陽的校車。在兩個多小時的車程後,我們順利到達第一個服務支點——邵陽市北塔區茶園頭鄉河上村。初來這個陌生的貧困區,大家都表現得很拘謹,有點不知所措。但當地村民的熱情與淳樸讓大家重新恢復了青春的活力,與老鄉漸漸熟絡起來。沒多久,在老鄉的配合參與下,我們策劃好的活動就有條不紊地開展起來了。

圍觀參與的民眾大多為老人與小孩,上至80多歲,而最小的則不滿一周歲。看著那一張張交織在一起的布滿滄桑皺紋的老人的臉和充滿童趣稚嫩的兒童的臉,我不禁感到心酸。“留守兒童”、“守巢老人”在我腦海中一直是個模糊的概念,今天真正見到了,竟是讓我如此不忍。

在調查中,我們了解到,村民們對正規的“運動”幾乎毫無概念,對國家大力提倡的“陽光體育”更是一無所知。他們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土地和家庭,每天做的事無外乎打理田地、整理家務、撫養兒女,從農活中“退休”的老人則繼續進行人類的偉大使命——培養下下一代。他們生活的目標是保證家人吃飽穿暖;打牌、搓麻是他們最大也是唯一的娛樂活動;村里沒有任何體育設施。當我們告訴他們要多做科學正規化的體育鍛鍊時,他們說,我們沒讀過書,走路、乾農活就是我們的運動。而當我們問及他們怎么鍛鍊小孩子的體能時,他們更是很茫然地說:“就是讓他們自己玩啊,在學校老師可能會教,家裡沒有你們說的那些設施,我們又不懂,就隨他們自己喜好了……”

對於老鄉的淳樸善良和熱情,我們倍覺歡喜、深感敬佩,對於他們貧苦的生活,我們深表同情;而對於他們精神的麻木與無知,我們又痛心不已。國家的工作中心雖仍然是經濟,但xx屆六中全會已明確提出要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目標。精神文化既已受到全國關注,為何在這裡卻表現得如此“貧乏”?“百年大計,育人為本”這是經過實踐檢驗了的真理,但我想補充的是,育人不就是自少兒始嗎?一個人童年時期成長的好壞對其整個人生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甚至起決定性的作用,那豈是基本的物質保證保障得了的?那是需要實實在在的精神充實和文化教養啊。

給孩子自由並不等於放任不管;給孩子關懷的表示也並非溺愛,首先而愛的表達更不僅僅只是物質的滿足。既如此,那為何不給這些兒童一個溫暖圓滿的家庭呢?給與他們父母雙倍的愛、最全面的知識教育、發展他們高尚的人格、培養他們良好的性情和品質,這些,遠遠比單調的物質享受來得充實、也更有發展前途。另外,我覺得國家也有必要出台具體有效的相關政策來保障兒童的健康發展,尤其對於生活貧困的地區,更要予以關注。志願者舉辦的活動和影響力都很有限,要從根源上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成長問題,還需要國家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