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鄉山區支教社會實踐活動體會

以前只在電視上看到一群人為了幫助山裡的孩子而選擇去山區支教,逐漸的,隨著社會圈子的擴大,我身邊的一些朋友和同學也加入到支教隊伍中去。在這個過程中,我一直扮演著旁觀者的角色,有時候,我內心也渴望去支教,希望能夠從中鍛鍊自己,可有時候我又在想,我自己就是從農村出來的孩子,這些山里孩子有過的苦,有過的累我也大體感同身受過,於是我開始懷疑,下鄉支教是否真是為了鍛鍊,還是一個不必要的形式。也許只有親身經歷過,才會有一個確切的答案。

今年暑假,各高校關於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如火如荼的進行,我們學校也不例外。為了完成學校要求的社會實踐任務以及加強對自身的鍛鍊,我們xx三下鄉小分隊成立,總計12個成員,並經過一系列的前期籌備過程,最終確定於xx區xx鎮魚灘社區進行為期10天的支教生活。

7月31日上午10點,我們xx三下鄉小分隊在xx街道辦事處結合,看著自己處於這么大的隊伍中,並且即將開始10的支教生活,心裏面雖然很期待,但還是充滿了恐懼與擔憂,因為自己從來沒有體驗過支教,害怕到時候沒有課堂經驗控制不住課堂秩序,害怕自己在真實的課堂中會放不開,害怕自己不能準確無誤的給學生講解玩知識點……總之,有好多好多的擔憂!當天下午,我們跟隨著此次活動總負責人王朋王書記到達了我們支教的目的地,說實話,這裡環境很好,位於阿蓬江上游,青山綠水,藍天白雲,並且政府為我們安排好了吃住,完全不用自己操心,這待遇比我們想像的要好很多。可越是這樣,我們心裡的壓力就越大,因為他們對我們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而我們也自知如果沒有更好的幫助到當地這些孩子和學生,不僅會辜負各部門負責人的辛苦布署,而且我們心裡也會覺得過意不去。

從來沒有從事過支教活動的我們對於這次活動來說算是摸著石頭過河。最初的一兩天,教學任務是最迷茫的,由於學生沒有到齊,人數並不理想,照原本的教學計畫根本行不通;還有這些學生年級跨度太大,小的才開始上學前班,大的已經高一高二了,所以必須對他們進行分類輔導;再就是大部分學生都是留守兒童,缺少父母在身邊教導,而身旁的爺爺奶奶也大都不識字,對孩子的關心也只求吃飽穿好,所以孩子們在素質教育這一塊的知識比較薄弱。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小隊成員經過仔細商議,並徵求學生們的意見和建議,將所有學生分為3個班,6年級以下開一個班,主要進行素質教育和作業輔導,6年級單獨來一個班,主要進行英語學科的學習,6年級以上的為一個班,因為他們的薄弱點為英語,所以主要進行英語重難點的講解,另外是其它學科的作業輔導。在分好班後,我們又進行了人員分配,小隊成員各行其是,提高效率,作下如此安排後,我們的支教生活逐漸步入正規,教學任務如期進行,之前的迷茫逐漸變得有目的,生活也變得充實起來。

在這期間,我除了和我們的隊長負責兩次國小生的素質拓展課,還帶3個6年級畢業生的英語,他們是一個特殊的班級,因為把他們放在國小生所在班或國中生所在班都不合適,作為一個過渡班級的學生,只好抽出來單獨輔導。因為他們國小都不學英語,而國中又剛好新增一門英語,為了給他們提前做一些學英語的鋪墊,我主要教他們如何拼讀音標、單詞以及能夠誦讀一些簡短的英語對話。其實好多音標我自己都不會讀,但為了能夠把這個任務進行下去,我便向一位英語專業的隊友學習,最後再教給這幾個學生。在教他們的過程中,我自己確實有好多之前沒搞懂的問題都逐漸弄明白了。都說付出是會有回報的,我很樂意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分享給需要的人,我也很高興他們學會後回應給我的笑臉,就這樣簡單中卻富含了滿足。

我們的活動並不僅僅局限於教學,我們在業務時間還會分小組到各學生家裡走訪,形成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對接,並留下我們的聯繫方式以便他們有需要的能夠及時溝通。同時我們隊員自己湊錢買東西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給他們表演節目,和他們一起話話家常,了解他們的進況。除此之外,我們還參觀了當地企業和蔬菜基地,並集體下農戶作農業生產情況調查。經過這一系列活動,我們對於當地有了大致了解,在合作中也增進了我們隊員之間的友誼。

時間稍縱即逝,轉眼間10天的支教生活就結束了,我時常沉浸在支教生涯的某個畫面,定格於某一個感人的瞬間。現在想來,在10天的支教過程中,和孩子們的關係從陌生到開始熟悉,再到慢慢深入了解,我發現支教生活也不是想像的那么順利,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那么聽話,那么好學,但有一點是每個小孩都是聰明的,天真的,雖然他們表現得很頑皮,但請不要責怪他們,因為這裡是農村,活潑好動是他們的天性,他們不怕苦,不怕累,保存著最原始的那一份純真!我們應該多從他們的角度出發,想想他們最渴望什麼?最喜歡什麼?只有這樣,對以後的支教才會更加接地氣,才會更受小孩子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