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研修學習心得:“勇敢退下去,適時站出來”

當你看到這個伴隨著美樂閃爍華燈的大滾珠在轉動,你是否以為置身於音樂天地?但此刻我沒有半點輕鬆愜意,而是心弦緊提。原來是高超的雜技表演------多人機車技不時贏得陣陣喝彩和雷鳴般的掌聲,又時而引來陣陣為之擔心的唏噓。真是讓人歡喜讓人憂!觀賞之間,萬千感慨不油然湧上心頭!“一分鐘?”“十年功!”

最觸動心弦的並不單是高超的技藝,更為台下苦練的毅力!我們的孩子們是否缺乏了如此這般精神?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怎樣激勵學生“苦練本領?”何以台下鴉雀無聲,觀眾凝神?只為節目過渡的緊湊、自然,呈現精彩!聯繫教學,作為教師的我們必定應當努力提高自身素養,錘鍊自己的語言,精心備好每一課!“聚精會神”才會如影隨形!

北師大高級研修,理論學習,實地考察,甚至於就是這一次雜技表演的觀賞都無一不對我心靈產生了觸動、進行了洗滌,觀念發生了更新轉變,情操得以了陶冶提升。

房山區教委主任郭志族在為我們所做的《區域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實踐探索和理論思考》之報告中,提出了“三個聚焦”:1.學校的全部管理工作向教育教學工作聚焦。各級各類服務於教學,堅持和各自為中心開戰。2.教育教學向課堂聚焦,質量不保為荒地,加班補課無疑是拿孩子的生命開玩笑。3.課堂要向學生聚焦。三層聚焦,所有工作都是為學生終身發展服務。

“質量不保為荒地,加班補課無疑是拿孩子的生命開玩笑。”教師如何在有限時間內做有效工作?如何備好、上好一節課?能讓學生“聚精會神”,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呢?

一節課是否有效,教學步驟最關鍵。從對學生的了解,教師自身的準備到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過程的構建,從課堂的管理,作業的設計批改到課堂評價的斟酌,課後的反思,每個步驟都做到精益求精,這樣的教學才能有效,這樣的課堂才能成為藝術的精品。

我認為了解學情是準備上課的前提,我們應該把學情研究作為自己備課活動的重點。教師的角色必須從“教書”變為“教人”,避免“心中有教材,目中無活人。”我們不妨在教學管理中提出“三了解”的要求:一是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二是了解學生的生活常識;三是了解學生原有的學科知識基礎,也就是說課前首先要了解學生已經知道什麼,哪些基礎知識需要強化和拓展。這也是我從張梅玲教授報告中所獲取的觀點。

張梅玲教授有一句話說得很好:“鑽研教材,鑽得越深,跳得越高。”教師的情感要與作者情感產生共鳴,這樣才能與學生達到共鳴。同時,我們大家也知道,課堂是多邊人際間的交往。同齡人間更有自然親和力,如何加強有效交往,這是老師所不能替代的。人生路漫漫,是馬拉松長跑,要把握規律,慢一點積累。讀懂學生,讀懂教材,讀懂當今課堂。

當今的課堂是什麼?自主、合作、探究式開放型課堂。要讓孩子學會,首先要“會學”。教是為了“不教”,學更重要,“會學”尤其重要。現任北京農大附中的國敬華校長講到:“要當‘懶’老師,嘴、手、腳懶;要動腦,想辦法,讓學生都動起來。學生學得過程一定不能替代。”要讓學生學會各種技能。

國校長之前在北京第四十七中任校長。學校大門有這樣一副對聯:“做懶老師策劃搭台讓學生在教育實踐中當主人,當勤學生爭學趕超使自己與合作共贏間快發展。”橫批是“做傳遞幸福的人”。這無疑給老師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就更需要我們深鑽教材,把握規律。

“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叫提高。我們要做到保底不封頂,來滿足學生成功的需要,亦或說他們獲得成就感的快樂。”這也是張梅玲教授報告中所提及的。學校不是遊樂場,這種快樂不是玩得高興,而是學會(收穫)而快樂。發現了嗎?我們現在的課堂有種怪現象:看似非常熱鬧的教學環節,學生“動”起來了,學生在“參與”了,但其本質卻是順著教師設計,符合教師期望,教師心中有數的“表演”,學生最終是按著教師最初的設計和思路接受著教師期望學生學習和掌握的內容,這無非是變化了的相對更高的“灌輸”而已。老師們,這種熱鬧要得嗎?答案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