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研修學習心得:“勇敢退下去,適時站出來”

我們的心態要改變了!多年來控制下的教學,教師“牽”學生以 同樣的速度,進行著同樣的學習,教師因此心中有數。一旦放手,允許學生按照自己的選擇進行學習,學生很可能會出現不會“選擇”或者選擇以後在獨立學習中出現一個從“無序”到“有序”的過程。此時,學會“等待”是必要的。

我們現在的教育不是在教給孩子如何去發現,而是在教給孩子如何去揣摩教師的心理,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培養的所謂“會質疑”的學生,其實都演變成了是“會‘質疑’教師期望的問題。”慢慢地,學生應變得只會、只能揣摩別人的心思,失去了自我和自我思考的能力。也許,奴性就在這個過程中又開始了作祟。

“教師要勇敢退下去,適時站出來。”蘆詠莉教授的一句話點醒了我。學生是課堂的主人,他們都有成為探究者、發現者、創造者的願望。因此,教學時必須留給學生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感受“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慰。比如說:出示課題後,讓學生探究一番,想想課題要解決的問題,猜猜課題解決的策略,學生帶著好奇和疑問進入學習的過程之中,教學過程圍繞學生的問題展開,這樣的學習是有意義的。同時也是對學生的一種尊重。當然尊重學生不是一味迎合學生,把學生提出的所有問題當做資源。這時候就需要老師跳出來,從課堂的實際出發,從學生基礎出發,從本節課教學目標出發,用智慧的眼光審視學生“創造”和“發明”,努力放大有價值的生成點,捨棄封閉的、無關緊要的問題。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備,慎也。”我們現在又回到初時談到的如何備好、上好一節課。真正的“備”,是從精神上、思想上高度重視謹慎而為;其次才是從物質上、行動上“預備”“準備”,這樣才能有備無患。因此,了解學生首先是從精神上、思想上重視------謹慎而為。學生是課堂的的主人,只有基於學情研究的教學才是真正把新課程理念體現在課堂教學行為中,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才能促進學生髮展(提高),才能提高課堂效率。

精心了解了學生的學情,還應有精當的教學方法才行。本次研修中至少三位教授講到現今教育的一些不良現象,而且舉了同一個例子:有些老師成績落後就抱怨學生差,指責學生“給你講了八遍還不開竅,榆木疙瘩!”我們身邊也確有其人吧?究其原因:不厭其煩地同法講八遍,學生不會!絕對是老師的問題!八遍用了不同的方法,還是不會,又透露出教師的觀察力不夠,沒有找到適合的方式。你贊同此觀點嗎?我認為至少說的有一定道理。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正像醫生細心地研究病人的肌體,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著手進行治療一樣,教師也應當深思熟慮、仔細耐心地研究兒童的智力發展,情感發展和道德發展的情況,找出兒童在學習上感到困難的原因,採取一些能夠照顧個人特點和個別困難的教育措施。”

古人云:“事必有法,然後可成。師舍是則無以教,弟子舍是則無以學。”說的也是這個道理。誠如斯言,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的基本結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已被公認是影響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的關鍵變數。

很多教師都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選擇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才能使有效教學達到最大化?其實,任何一項教學內容在它的教學過程中,都沒有也不可能有某種或某些確定的教學方法,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教無定法”。這個“法”指的是具體的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整合,它因人、因時、因地、因內容、因對象、因條件而定、而異,它不能確定、也無法確定;它不可能相同、也無法相同。

張梅玲教授講到“請你備課時把有探索價值的句號變問號。”我們是不是應該給學生提供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讓學生每一個人進行探索(每個人都去聽、說、想),過程中教師走到需要幫助的學生面前去給他做輔導,以此尋找課堂中來生成的資源。通過討論老師再把學生的討論提升、概括,讓每個學生落下一定收穫,把短時記憶過渡為長時記憶。在實踐中讓每個學生感覺知識是有用的(參與體驗),在實踐中讓每個學生感覺到“我”還有不會的(勇於探索),激發其求知的欲望。讓我們在“?”中下課,不在“。”下課。這樣的課堂,這樣的教師,這樣的學生,還會出現“八遍”一無所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