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有”教師學習體會:做有思想的蘆葦

語文教學要形成特色,有很大的機動和選擇的空間。聽、說、讀、寫、譯、編每個領域裡均有可探索、試驗的空間。只要你有素質、有信心、有辦法,就一定會在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你也一定會實現從“匠”到“師”的飛躍。

四、做有成果的教師

如果你是一個有思想、有情趣、有特色的教師,想不出成果也難;即使再普通的教師,也應該追求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業績”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做教師的也要有“雄心壯志”,以謀“宏圖大業”。許多教師在走上教師崗位之後,只滿足於勤勤懇懇、扎紮實實地工作,以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為信條、為榮,這本無可厚非;做個平凡的小人物也是一種偉大,但平凡之中應該追求事業的“不平凡”,應該完成由教師“職業”到“事業”的飛躍和轉換。這是一種境界。很多教師認為,只要在教學崗位上問心無愧、不負良心就夠了,並不求什麼功名利祿、轟轟烈烈。這種想法沒有錯誤,但卻有失偏頗。追求成果與以上觀點並不矛盾,成果也是對一個教師教學素養和能力的綜合考查。一個追求上進和高境界的教師永遠不會拒絕成果,成果也不會光顧平庸者、懶惰者和毫無準備者。當你抱怨自己命運不濟、生活不公時,應該自忖:我是否比他人思考得更多,付出得更多,創新得更多?

成果並不只單單指教學成績。教學分數只是最原始的成果。絕大多數教師一生被分數捆住了手腳,遮住瞭望眼,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在追逐著分數、率的攀升。眼裡只望著這些“小果”,故而從教幾十年,除此之外再無更大的成就,成了名符其實的教書匠,從沒想、甚至畏懼在教研、教改和其它方面作一些探索、實踐和犧牲;只是在關乎到切身利益的評優、晉級(職稱)上,才如夢初醒、斤斤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