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依法治國與全面改革的心得體會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時期,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依法治國為主題,吹響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軍號。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關於加強法治建設的專門決定,凝聚了全黨智慧,體現了人民意志,是指導新形勢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綱領性檔案。《決定》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一論斷,深刻闡明了法治與全面深化改革的關係。中國社會進入深刻變革期之後,無論是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還是調節社會關係、規範社會行為,都需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必須依靠法治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確保各項改革事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的必然要求。

早在檔案起草階段,xx總書記就對檔案起草組反覆提出要求“我們要緊緊圍繞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和隊伍建設、黨的領導進行部署,體現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涵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方面。我們要堅持問題導向,著眼於法治領域廣大幹部民眾反映強烈的問題,著眼於國家治理法治化,提出一些新思想、新觀點、新舉措。要體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三個全面’的邏輯聯繫,既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又能夠堅持從實際出發、不照搬照抄別國模式,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統一。”這些話告訴我們,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推進體制機制創新,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可以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創造條件;通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確保改革沿著法治軌道有序推進,及時鞏固、發展改革成果,可以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科學立法,為改革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當前,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如不及時以法治方式疏浚改革洪流,以法治思維化解矛盾淤積,減少利益調配帶來的社會震盪,緩解結構調整造成的轉型陣痛,勢必引發新的矛盾。在法治的引領下推進改革,在法治的框架內規範改革,是中國改革持續向前的基本保障。

立法活動是國家重要政治活動,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在新的形勢下,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注重發揮立法的引領、推動和保障作用,加強重點領域立法;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著力提高立法質量;完善立法體制,堅持立改廢釋並舉;為形成完備的法律規範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制保障。

嚴格執法,為改革發展推進提供重要保障

《決定》強調,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針對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糾等民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全會決定提出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等6項舉措,為到2024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夯實基礎。各級政府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創新執法體制,完善執法程式,推進綜合執法,嚴格執法責任,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依法行政體制,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

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全會提出,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政府既是行政執法的主體,又是改革的實施者和執行者。依法行政不僅關係依法治國能否實現,也關係改革的成敗。

公正司法,為改革創造公平的法治環境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公正司法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特別在維護社會穩定、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係、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等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促進和保證公正司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改革中涉及的各方權益需要得到公正司法的保護,改革對利益關係的影響很多時候也是通過具體的司法案例傳遞到社會和個人。全會鮮明提出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任務。

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建設一個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是改革的應有之義。中國的改革發展早已令世界矚目,但也要看到,以往發展中產生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存在,人民民眾對社會公平正義的呼聲也日益高漲。法治是社會穩定的“壓艙石”,也是人民維護合法權益的“重武器”。直面問題、聚焦問題,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發揮法治調和鼎鼐的作用,強化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切實促進公平正義,才能保證改革的正確方向和順利推進。針對司法公信力差的問題,全會決定從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範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等方面提出一系列舉措,為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提供了保障。努力讓人民民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全民守法,為改革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

讓法律成為全民的信仰。因為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廣大人民民眾是改革的主體,也是依法治國的主體。改革實施不僅要求國家機關和公職人員依法辦事,更需要每個社會組織和個人自覺維護、捍衛和踐行。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形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化解矛盾用法的良好社會環境,是改革順利推進的重要保障,全會提出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任務。

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針對守法意識淡薄的問題,全會決定要求從國小開始,把法治課納入到各階段國民教育中,把法治建設成效納入領導幹部政績考核體系,引導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兩者有機結合,互相促進,共同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事業滾滾向前,時代賦予了中國共產黨人創造不同於西方的社會主義制度文明的歷史重任,我們黨必將完成這一極其重大而又義不容辭的光榮使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