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焦裕祿電影個人學習心得

焦裕祿,我們這代人並不陌生,國小的時候就學習過他的事跡,其中的一些故事都能夠背出來。重溫了電影后,還是感到很震撼。焦裕祿精神很豐富,他說:“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他拖著患有肝病的身體,一年多主要靠一輛腳踏車,跑遍了全縣140多個生產大隊中的120多個,光這一點就讓我們自愧不如。

我感覺自己不是很偷懶的人,但跑的鄉鎮和很多領導相比要少。平常忙忙碌碌,為什麼跑的地方、和最基層的幹部民眾接觸這么少?我反思,一方面在主觀上,聯繫民眾、關心民眾和基層幹部的意識不夠強,凡事探求就裡、聯繫實際的作風不夠實。天天在辦公室也總有事做,下基層的事就往後放了。這是官僚主義的表現。如果心中總想著基層,時間總是擠得出來的。另一方面在客觀上,很多事情多少有些是形式主義,沒有多少效益,很多事情也沒得到很好落實。原因有兩個,一是有的決策本身不夠符合基層實際;二是好的決策沒有從上到下、踏踏實實、一以貫之實施。當前的黨建、幹部、人才工作,有很多難題需要破解。怎么用好乾部?怎么不唯票、不唯分、不唯年齡、不唯gdp,把真正能幹事創業、民眾公認的人選拔出來?怎么實現幹部能上能下、能進能出,讓不能幹事的人騰出位置?基層幹部工作壓力大、經濟待遇低、職務上升空間小,他們有什麼期盼?怎么給予關心幫助?

焦裕祿取消了縣委委員的副食品特供,為了挽留一個林業大學畢業的年輕人,卻給他特批20斤大米,到車站用誠心把他留了下來。這就是重視人才!上饒中學有一個老師,教學水平在全省一流,他想把妻子從縣裡調到市里來。因為屬逆向調動,折騰了幾年,辦不成,後來人才辦出面才把事情辦成了。這個老師跟我說很感動,實際上應該是我很慚愧。我們應該形成一種機制和氛圍,對於真正的人才,有問題不需要任何領導出面,都能順理成章解決。

為了使工作有價值、有效益,就應該像焦裕祿一樣,從民眾中來,到民眾中去,通過深入基層,了解民眾所想所需,從而更加科學地決策;通過深入基層,了解各項工作推進情況,從而更好地把決策落到實處。我要儘可能多下基層,接觸、結識一批普通民眾、基層幹部,讓自己思想上得到升華,工作上收穫方法,不斷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儘可能為上饒發展多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