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黨史心得:關於“艱苦奮鬥”

貫穿黨史,有一種精神,叫做艱苦奮鬥,淺顯的來理解,就是“忍耐”。從建黨萌芽、準備、開始、到發展的整個過程中,這種精神貫穿始終,由於無力回天的可觀環境,由於黨的性質、黨的宗旨、黨的奮鬥目標決定。至今,在黨的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依然被不斷發揚光大、弘揚歌頌。

誠然,發揚優秀革命精神是時代精神文明建設所必須,而艱苦奮鬥的精神卻著實為大眾現實生活所必須。滿足是一個相對量,在現實供給與內心需求所抗衡的過程中,能夠做到“忍耐”而延遲滿足是一種比較好的妥協或選擇,這樣的折中沒有絲毫貶義,或者說,是民眾素質提高的一種重要表現。因為,在不斷發展進步的過程中,“忍耐”,是保持和諧的重要辦法。

孩提時代的“忍耐”,可以表現為延遲滿足;青年時代的“忍耐”,不必因為驕躁衝動自食苦果;成年之後的“忍耐”,可以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數……如是。物極必反,過猶不及。很簡單的例子,“餘食為贅”,《道德經》簡單的四個字解釋了困擾眾多女性或者一生為之奮鬥的事情,換做今天的話就是,“都是因為嘴的錯”,那么,“忍耐”一下似乎可以快樂很多、幸福很多、輕鬆很多。

用古人的話來說,“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也許不是每個人都能“內聖外王”、成就大業,但是對於平凡人生亦然,總會有些許不如意。這樣,還是“忍耐”,若能達觀,不必當做苦楚,“常想一二,不思八九”,就會擁有快樂的生活。

其實,若能自始至終都能做到“忍耐”,做到“常想一二,不思八九”,笑口常開,那么便是彌勒佛一般的仙者聖人。其實,只要意識到,並且及時調整情緒,轉變觀念,在思想上“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么也是值得稱道的。首先,這是一種悅己的表現;同時,和諧自己的情緒的一小步,就是和諧社會進步的一大步。

其實,對於初入職場的大學畢業生們,懂得“忍耐”,何嘗不是一種財富,對於善“漂”的我的同志們,更是如此。懂得“忍耐”其實是成長的加速器,是進步的潤滑劑,那么,職場之路可能會少一點“漂”,少幾道“彎”,可以在日漸累加的基礎上不斷量變,等待繼而不斷努力實現質變。

出入職場,相對求學而言,此時,我們就是幼稚園的小朋友,快樂很多,驚奇很多,新鮮很多,同時,錯誤很多,委屈也很多,和幼稚園的小環境一樣而又不同,這是一個圈子,但是是一個更大的圈子,而此時,我們步入的社會是一個龐大無邊的圈子,不同於幼稚園簡單的點線面的關係,這些有形無形的圈子同樣需要我們謹慎應對。由於“厚積而薄發”的道理,任何事物力量的迸發都需要一個長期的積澱過程,那么,在這個過程中,“忍耐”顯然必不可少,這是“弱者”生存之道,也是“反敗為勝”的上策,眾所周知的越王勾踐用“臥薪嘗膽”告訴我們,古往今來的史實記載更為我們提供了充分的實例證明。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大眾的,才是實用的;自己的,才是有用的。認識自己,我是誰,在哪兒,去哪兒,希望如何,又能如何,不空想,不菲薄,做該做的事,做能做的事,在“忍耐”中讓自己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