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建黨偉業》

今年是建黨90周年,作為一部反映中國共產黨孕育、哺乳、呱呱墜地的“出生史”的主鏇律電影,《建黨偉業》從策劃、籌拍到正式上映一直是公眾關注的焦點。全明星陣容、藝術化敘事和大手筆投入,都是吸引公眾目光的素材。實事求是地講,我是抱著隨大流的心態走進影院的,我原以為《建黨偉業》無法避免主鏇律電影的模式化和商業化運作的譁眾取寵,但它帶給我實實在在的觸動和共鳴。在觀影中,我的思想和情感完全被吸引到劇情中去,哀嘆民族的屈辱,悲憫人民的愚昧,憤恨國賊的倒行逆施,感佩青年的當仁不讓!

《建黨偉業》從19xx年冬孫中山海外歸來講到1921年7月嘉興南湖遊船上的噴薄紅日。十年來,風雷激盪,山河變色。影片以點帶面,以事件烘托全局,全面呈現了十年巨變中的人事滄桑,客觀反映了當時的人間百態,既沒有面面俱到,也沒有非此即彼。辛亥革命、袁世凱稱帝、護國戰爭、張勛復辟、護法運動、巴黎和會、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這些事件宛然項鍊上的珍珠,環環相扣,將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娓娓道來,引人入勝。

影片在弘揚主鏇律時,雖運用藝術的誇張,但基本反映了歷史的真實。它不用說教式、臉譜化的手段去呈現人物的是非優劣,而是用事實反映屈辱和抗爭、救亡和圖存的時代主題,說明共產黨人尋找救國真理的歷史背景。它不粉飾任何人,不詆毀任何人,客觀地展現那個時代的狀態和面貌,如實地反映當時人物的思想和感情。我們看到袁世凱對《二十一條》的憤怒,也就更認清皇帝夢的危害;我們看到溥儀兄弟對張勛的戲弄,也就更看清復辟的鬧劇;我們看到兒女情長的蔡鍔將軍,也就更佩服他為國犧牲的大公無私;我們看到胡適和辜鴻銘的不同見解,也就更了解真理傳播的阻力;我們看到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的慷慨陳詞,也就更明白弱國無外交;我們看到北洋軍警的放下屠刀,也就更感佩學生愛國的驚天動地;我們看到陳公博夫婦的不辭而別,也就更明瞭革命的大浪淘沙。

影片在人物的刻畫和時間的分配上基本做到詳略得當、節奏合理;詳細處,往往能精彩迭現;簡略處,往往能畫龍點睛。詳細處如毛澤東和楊開慧的愛情,讓人看到革命者志同道合的熾熱愛情和共赴國難的義無反顧;如朱德和吳佩孚在棉花坡的惡戰,讓人看到革命者力挽狂瀾的領導力和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簡略處如宋教仁在車站被槍殺,讓人看到時局的動盪和政治的黑暗;如周恩來在牢里與官員談判,讓人看到堅持真理的力量和革命的樂觀主義。

最讓我感佩和激賞的陳獨秀為宣傳愛國而坐牢。作為北大文科學長的陳獨秀是名震學界的學者、報人和公共知識分子,他因散發革命宣傳單而坐牢,出獄後的第一個念頭仍是建立革命黨繼續革命,多么從容、自信、堅定和勇敢呵!獨秀的堅毅不屈,讓我想到獄中的葉挺將軍,“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知道——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裡爬出。”讓我想起烈士何敬平,“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難,我們願——願把這牢底坐穿!”

最讓我血脈賁張、激動莫名的是五四運動。當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全面失敗的訊息傳來後,全國再也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強權戰勝公理”、“正義已死”,憤怒的學生迸發出滿腔的愛國熱情,以無所畏懼的姿態走上街頭,高呼“愛國無罪”、“革命萬歲”的口號遊行示威,火燒趙家樓,痛毆賣國賊。青年熊熊燃燒的愛國熱情和一往無前的愛國行動深深打動了我,讓我看到東方噴薄的紅日。

十月革命的炮火給中國帶來了馬克思主義,中國的志士仁人在科學的力量指導下,組建了中國共產黨。這個過程,正如xx在七.一講話中指出的,“1921年,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近現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是中國人民在救亡圖存鬥爭中頑強求索的必然產物。從此,中國革命有了正確前進方向,中國人民有了強大精神力量,中國命運有了光明發展前景。”

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血雨腥風的政治鬥爭、激情澎拜的革命熱情,《建黨偉業》已不僅是一部主鏇律電影,而是對燃情歲月的回顧和觀照,對志士仁人的紀念和禮讚。沒有太多的修飾和評判,有的只是當年的激情和風采。毫無誇張地說,這是電影藝術對建黨偉業最有意義的致敬和歌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