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義事跡簡介——新時期的道德模範

題 記

世界上有兩件東西最能震撼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則,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康 德

【人物簡介】

郭明義:1958年12月生,遼寧鞍山人,1977年參軍,1980年入黨,1982年復員到齊大山鐵礦工作。現任鞍山鋼鐵集團礦山公司齊大山鐵礦生產技術室采場公路管理員。先後任礦用大型生產汽車駕駛員、車間團支部書記、礦黨委宣傳部幹事、車間統計員兼人事員、英文翻譯等。

先後獲部隊學雷鋒標兵、鞍鋼勞動模範、鞍山市特等勞動模範、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金獎、中央企業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是鞍山市無償獻血形象代言人。

“鋼都”鞍山,向東15公里,群山環抱著亞洲最大的露天鐵礦——齊大山鐵礦。

這裡林木稀疏,遍地都是紅褐色岩石。這岩石歷億年風霜雨雪,電擊雷轟,鑄就鐵的堅硬;一經開採,千鑿萬擊,粉身碎骨;投入熔爐,化為鐵水,百鍊成鋼。

郭明義就像這漫山遍野的礦石,樸實、堅毅、無私,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著一篇篇感天動地的人間大愛。

每天提前2小時上班,15年風雨無阻;為失學兒童、受災民眾捐款12萬元,16年從未間斷;55次無償獻血,挽救數十人的生命,20年樂此不疲……

他不是明星大腕,卻成為鞍山市希望工程形象大使、鞍山市無償獻血形象代言人;以他名字命名的“郭明義愛心團隊”,吸引了5800多名鞍鋼幹部職工和普通市民加入……

走近郭明義,我們一次次被震撼。人格的魅力、道德的力量,像奔涌的岩漿,從他胸中噴薄而出。

30年堅持,140張匯款單,180名復學兒童,55次義務獻血,彰顯人間大愛

郭明義的抽屜里,有一張泛黃的匯款單。匯款人:郭明義;收款地址:山東省嘉祥縣老僧堂鄉西李樓村;收款人:五胞胎;時間:XX年6月26日。

從報紙上得知,嘉祥縣一農家喜得五胞胎卻無力撫養時,郭明義想都沒想,趕到郵局把手頭僅有的300元錢匯去。從此,給五胞胎匯款成了郭明義的“保留節目”,一直到現在。其間,“五胞胎”父母兩次搬家,匯款也沒間斷,給“五胞胎”的匯款單,已積累19張。

郭明義出生在一個普通的礦工家庭,父親是位礦工,胸懷坦蕩、樂於助人。母親懂一點醫術,常幫助街坊鄰里義務治病。在這樣的家庭里成長,郭明義從小就懂得做人要講感恩、講誠信、講仁義、講奉獻。

1977年1月,郭明義應徵入伍。在部隊,他以雷鋒為坐標,校正了自己的人生航向;奉獻,成為他的人生價值和目標。

1982年,郭明義告別軍營,成了一名礦工。不管是身邊的工友,還是素昧平生的人,誰遇到困難,他都會盡全力去幫助。

1994年,鞍山市“希望工程”開始實施。他找到“希望辦”給岫巖山區的一名失學兒童捐助了200元錢,半個月後,他又給這個孩子直接寄去了200元。而當時,他們一家的月收入還不到600元。

從那時起,16年來,他已捐款12萬多元,先後資助180多名特困家庭學生,僅匯款單就有140多張,差不多花去了他全部收入的1/3。

XX年夏天,郭明義從“希望辦”看到苦孩子楊斯雯的遭遇:出生不到3個月,父母離異,相繼出走。小斯雯一直和體弱多病的奶奶,靠微薄的低保金相依為命。郭明義立即承擔起她的學費和每天二三元的午餐費。

XX年年春的一天,他把自家的電視機送人。原來,郭明義同工友閒聊時,得知有一個貧困家庭的孩子,整天哭著要看電視,但家庭拮据,無法滿足孩子的願望。之前,因為類似原因,郭明義已先後把兩台電視機送了人。

郭明義“三送電視機”的事兒感動了鞍山團市委的同志。鞍山團市委專門買了一台電視機送來,告訴他:“這是團市委的‘固定資產’,你只有使用權,不許送人。”就這樣,郭明義家才有了台不屬於自己的電視機。

捐出錢物,助人渡過暫時的難關;捐獻熱血,卻能挽救垂危的生命。至今,郭明義已經55次獻血。

“55次獻血,意味著幾十條生命的新生。”鞍山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員無限感慨。

1990年5月,郭明義第一個報名獻血。從此,他堅持每年獻血,逐漸由每年一次,增加到義務獻血每年最高限額的兩次。

XX年,鞍山引進血小板提取技術,郭明義成了捐獻血小板的積極分子。他說,“我快50歲了,離無償獻血最高年齡55歲差不了幾年了,血小板可以每月都獻,這樣可以抓緊時間多獻血。”

5年來,郭明義幾乎每個月捐獻一次血小板,每次1至2個單位,至今已捐獻40多次。按照每捐獻一個單位血小板相當於獻全血800毫升計算,僅2010年至2010年,郭明義就獻血3萬多毫升。

2010年春節前的一天,大雪紛飛,郭明義正從采場下山準備吃午飯,突然接到血站電話:一名臨產孕婦急需血小板。老郭顧不上吃飯,攔了一輛計程車,奔向血站。

沒在礦山工作、生活過的人,難以體會礦山環境的艱苦。

群山環抱的齊大山鐵礦,經過近百年開採,原本突兀的山峰被掘成165米深的大礦坑,面積足有4平方公里。礦坑裡,夏天溫度比外邊高5℃,冬天比外邊低10℃;晴天塵土飛揚,迷得人睜不開眼;雨雪天,就成了大泥潭。

逶迤40多公里的盤“坑”公路,是設備的進出和鐵礦石轉運輸出的“生命線”。齊大山鐵礦決定配備一名專業技術幹部,主管采場公路建設和管護。礦領導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郭明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