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幹部學習十七屆六中全會心得體會

中共xx屆六中全會今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出台了《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個《決定》重點圍繞“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和“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等重大問題作出專門的戰略部署。從這一點來看,文化“三自”已然從“雲杉”的思考上升為中央的戰略。這也是一種高度的自覺和默契。特別是建設文化強國更是“文化自強”的題中應有之意和著重提出的一個的重大戰略問題。這也是文化“三自”一文頗具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一個具體體現。

中國是舉世公認的文明古國之一,與其他文明古國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中華文化綿延數千年而不曾斷流,是當之無愧、獨一無二的傳世文明古國。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傳世文明古國在近代卻淪落為一個積貧積弱、被人譏諷為“東亞病夫”的國家。改變“東亞病夫”的形象就要“站”起來;甩掉“積貧”帽子就要“富”起來;根治“積弱”的毛病就要“強”起來。要建設一個經濟強國,要建設一個軍事強國,還要建設一個文化強國。這就是中國人的強國夢。

建設文化強國,就要重視文化工作,懂得文化建設規律,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那么文化是乾什麼的呢?搞不清文化內涵,就抓不到文化精髓,就建不成文化強國。在筆者看來,文化的內涵至少包括以下四個基本方面:

一是文化的政治功能,表現為意識形態,根本是其倡導的核心價值體系。以文化人這是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和途徑。這需要灌輸也需要引導,就是說既要強化理論武裝又要強化思想引領,既要注重思想觀念的培養又要注重倫理道德的規範。說到底是一種國民性人格的長期培養和根本塑造。

二是文化的社會功能,表現為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根本是發展社會文化事業。人,從其根本屬性來講,是物質性、精神性和政治性的有機統一體,有物質的,精神的、政治的需求,相應我們要建設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文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在滿足人的精神需求過程中對人從精神上加以安頓。

三是文化的對外功能,表現為文化的民族性,根本是提高文化的軟實力、對外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古往今來的一切戰爭,形式上都是生存空間即利益的爭奪,而究其根本還是文明的衝突,即不同文化間的同化和異化現象。哪種文化強大,就會表現為民族的優越性和民眾的自豪感上,最終要看其文化的科學性和先進性。

四是文化的經濟功能,表現為文化的生產力,根本是發展文化產業。文化能夠從精神財富變成物質財富,這要歸功於市場化和產業化的貢獻。特別是在當代,開發文化消費市場,發展文化產業,對於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走科學發展之路、打造新的經濟成長點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說到這裡,有必要討論一下經濟崛起之後是否會自然出現一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高潮的問題。按照馬克思主義的邏輯和觀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來看,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唐朝的時候,我們強大,周邊的國家比如日本來學我們;近代的時候,日本明治維新強大了,我們又去學日本。後來美國強大了,我們又去學美國。現在中國逐漸強大了,別的國家也應該來學中國。孔子學院在國外的興起似乎就是這樣的徵兆。在我們建設經濟強國的同時,好像一個文化強國也將橫空出世一樣。說實話,這樣的論斷不免有些太理想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