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合作與交往的調控策略的課題研究報告

(一)課題提出

隨著社會的發展,國際和國內的聯繫愈來愈緊密,當代教育不再是封閉在校園內,而是與整個社會各個領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各國都把基礎教育和人才培養擺在國家未來戰略的高度,以滿足當代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要。合作和交往意識已成為新時代人才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可以說在合作雙贏的今天,合作和交往是個人和社會生存的需要。合作學習是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普遍採用的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由於它在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非認知心理品質等方面實效顯著,被人們譽為“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迄今為止,國際上在這方面的研究已有幾十年的歷史,在具體實踐中各國有一定的差異。

我國關於合作學習的系統研究則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1999年,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啟動後,各學科制定了相應的新課程的培養目標,培養學生的合作與交往能力成為新課程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重要目標。《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中指出,歷史學科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學習歷史也是主動參與、學會學習的過程。養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同時學會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見解的人合作學習和交流。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區、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進一步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經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與課程功能的轉變相適應的是課程評價,遵循既注重結果,也注重過程的基本原則,靈活運用各種科學有效的評價手段,力求改變傳統教學中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髮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可以說,合作與交往成為歷史學科最主要學習方式之一。

今年是浙江省全面實施新課程教學的第三年,課程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績,教育的民主性、“四個學會”

(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終身學習、轉變學習方式等新理念都已深入人心,但從課堂教學實踐層面來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交往的問題仍然存在著“流於形式,忽視實質,缺乏實效”甚至“無效”的現象。主要表現在:第一,教師專業化發展滯後,學習指導經驗不足,對理論吃不透,導致了一些華而不實的做法。比如,有平等合作交往教學的意識,但在實施中往往過於隨意,缺乏持久性和系統性,沒有給自己確定新的合適位置,所以大多數教學設計是預設的,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學生仍處於被動和服從的地位,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個性差異和全員參與這些真正問題沒有得到教師的關注,導致參與的水平和深度遠遠不夠,同時由於多數學生進行合作和交往的技能和技巧缺乏,課堂合作和交往的實效性更難說了,再加上課時安排和空間限制,大多數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教師嚴格控制著課堂教學進程中的一切;學生間的交往嚴重缺乏,在教學交往中學生處於被動狀態,並且這種交往也只是單向的靜態的溝通,“生之間的、生生之間的交往從本質上說大多仍然是形式的、造作的、老師壟斷的、獨裁的交往”。由此導致教學目標仍以知識與技能為主,教學評價強調學習的評比和排隊,只重結果不重過程,只關注少數精英而忽視大多數學生,並最終影響到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和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這些顯然與新課程的理念相悖。

“有效教學的最終標準是學生成長”(鍾啟泉語),實施教學合作和交往要講究實效性,越是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研究性,對教師的指導水平要求越高,抑或說,高水平的學習指導,才能夠帶來高質量的學習。因此,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促進者和評價者,如果只憑激情和愛心,而不在教育教學的內容和方式上做一些調整和研究,恐怕很難收到預期的實際效果。作為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最明顯的角色就是教學的促進者,除了把人類文明的知識成果傳授給學生,而且要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各種良好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要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的“學”上,讓學生成為自主發展的主人。

我們期望通過《普高歷史課堂教學合作與交往的調控策略及其評價研究》這個課題的研究,能夠立足本市實際,準確理解課堂教學合作與交往的理念,正確掌握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學習策略,適時調控,併科學地使用激勵性評價機制,構建全新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係,把新課程的教學理念轉化成教師的實際行為,進而推廣變為全體教師長期的自覺的行動,提高教學質量。

(二)概念界定與研究理論依據

1.概念界定:

本課題研究的是圍繞著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核心問題,針對近幾年普高歷史課堂教學中實施教學合作和交往出現的一些問題,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理論等知識,積極探索與研究調控教學合作和交往的策略的方式和方法及其效果評價等方面的問題,為普高歷史學科進行教學合作和交往提供可借鑑的實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