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合作與交往的調控策略的課題研究報告

關於合作的概念定義,我國學者有以下幾種表述:

“合作”:綜合世界各國的合作學習研究與實踐,我們認為,合作學習是以學習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系統利用教學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來促進學習,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活動。

——劉宏武《選擇適合的學習方式》

“合作”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鼓勵學生為集體的利益和個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務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理想。

——鍾啟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

“合作學習是一種旨在促進學生在異質小組中互助合作,達成共同的學習目標,並以小組的總體成績為獎勵依據的教學策略體系。” ——王坦《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施》

三位教育學者均認為合作學習具有異質分組、積極互助、分工合作、獎勵體系、資源共享的特徵,主要對象是學生。合作學習並非僅僅是讓學生們圍坐在課桌帝,邊做作業邊說話,真正的合作學習不僅要求學生們在身體上接近別的學生,而且還要求他們共同進行討論,彼此幫助,相互依賴,小組成員有均等的成功機會。

“交往”:典型的表述當屬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理論。理論認為教學是一種交往與溝通活動,是“對話”關係,即教師與學生之間(主一一主)通過教學內容(客體)中介的“雙向理解”的交往關係。在這種交往模式中,“教學過程不再是單一主體和客體的兩極擺動,而是教師和學生以共同的客體為中介的交往過程,它生成的是多重主體際關係,包括師生之間的主體際關係、教師間的主體際關係、學生間的主體際關係等。這種多重主體關係實質上體現了師生的互動主體性關係,即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學交往就是這種互動主體性的現實表現。反過來,藉助於這種互動主體性,教學才能成為一種合作、互動的社會交往過程。

綜上所述,教學合作與交往的範疇包含了學生間關係、師生間的關係及教師間的關係,本課題主要方向就學生間、師生間的合作與交往進行研究。

“調控策略及其評價”:指的是在課堂教學的合作與交往中,教師承擔好促進者的角色,不但要做好充分準備,設計、組織、參與,並對課堂教學出現的不確定的、不可預知的因素,有著高度反應並適時做好調整和控制,以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同時對調控策略的實施效果進行多元化評價。

2.研究理論依據:

(1)維果茨基的社會互動論(social interaction theory)

社會互動指社會交往活動,主要是人的心理交感和行為交往過程。社會學的互動理論認為:“社會是由互動的個人組成,他們的行為不只是反應,而且還是領悟、解釋、行動與創造。個人不是一組確定的態度,而是有活力的並不斷變化著的行動者,一直處在生長中但不會徹底完成。社會環境不是某種靜態的東西,它一直在影響和塑造著我們,但這本質上也是互動的過程,因為環境正是互動的產物。人有內心活動,同時又是一個自我,自我並非一心理實體,而是社會互動過程的一個方面。互動過程首先是一個符號過程,符號被行動者賦予了意義。這種我們與他人共享的意義,關於社會世界的定義以及對現實的感知和反應,均產生於互動過程。”這些觀點告訴我們,合作與交往伴隨著人的成長,合作與交往與我們息息相關,師生間、學生間的合作既促進學生髮展,又能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達到合作共贏的效果。

(2)社會建構主義理論

社會建構主義認為:人在和他人的相互作用中,構建自己的認識與知識,即知識與理解是由認識主體構建的。這種知識的建構活動是在社會文化背景之中,作為個人的認識活動與社會文化情境的互動作用的結果形成的。在建構主義看來,學習者在進行學習時,腦袋決不是一個空著的、準備裝知識的容器,也不是一塊白板,而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豐富經驗已經構成一種認知的預結構。所以,教師不能無視這種預結構和先經驗,而必須看到這種預結構。學習活動中的知識是不能通過教師“導向”學生的,知識來自於學習者個體內部通過新舊經驗的作用而建構,但這種內部建構不是封閉的,而是在學習群體中,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進行合作學習協調完成的。面對某一知識,某個體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又因為學習共同體中的學習者擁有不同思維水平,所以要進行經驗的分享,達成理解的豐富性和合理化。因此,要重視課堂上建立學習共同體,鼓勵大家進行合作、協商。社會建構主義召喚我們在課堂上要進行全方位地有效互動,要重視學生構建自己知識的結構。

(3)多爾的後現代主義理論

現代課程觀認為知識是預設的、可確定的,教師只是知識的傳遞者;多爾認為後現代課程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