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與實施》研究報告

(三)課程實施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新的課程,課無定勢,目標更無定勢。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們特別注意與其他相關課程進行整合,並不斷探索開發新的課程,達到課程資源高效利用、實驗研究巧妙推進、課題成果遍地開花的效果。

1、讓學生在課程整合中培養興趣

在新課程重實踐的思想引領下,我們要求進一步深化所有任課教師的綜合實踐意識,要求大家以“生活化”、“探究化”、“活動化”的角度來看待所指導的主題。綜合實踐活動廣義的概念指學生在各個學科的學習中進行的實踐活動,我校通過組織各學科教師的再學習,分年級把每個學科可以進行拓展套用的知識點羅列出來,再對這些知識點進行整合、重組和提升,我們由此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面拓展到各個學科中的延伸性實踐活動,如由語文引申的說話與寫作的實踐,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實踐,用英語與人交流的實踐……讓每一位老師都有參與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實踐的途徑,從而在相關課程中培養每個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

2、讓學生在勞動技術中找到樂趣

勞動技術教育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一部分,勞動技術課程重視學生動腦與動手相結合,並實現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構建起以勞動教育為引導、以技術教育為主幹、以實際項目為載體、以探究學習方法為基點的學科新體系。它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本,以提高技術素養為主要目標,使學生在實際體驗和實踐探究過程中形成技術能力,注重學生技術意識與技術素養的培養,並以“科學一技術一社會”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初步認識技術的本質、地位、作用和價值,增強技術意識,為適應未來社會需要和終生髮展要求奠定基礎。為推進綜合實踐活動的順利實施,我校更注重上好勞動技術課,讓學生在勞動技術中去實踐、去發展、去創造,從而找到樂趣。我校教師在貫徹勞動技術新的教學目標和完成新的教學任務的過程中,形成了新的教學理念:“教學設計必需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體驗、感悟和實踐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積累、能力發展、態度與價值觀形成”,從而達到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長技、以勞強體、以勞益美。為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教師改變了以往單一的接受性教學方式,採取“引導→啟發→討論→探究”的教學方式,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校還根據勞技學科的特點,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科競賽和學生作品展示與評比活動,培養學生設計和製作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在勞技教育中滲透科技創新教育,發展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從而讓學生在勞動技術中找到樂趣。

3、讓學生在信息技術中收穫快樂

國小信息技術是一門基礎工具學科,以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為根本目的。其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套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我校的信息技術課外活動根據實踐性、自主性、開放性的理念來組織設計活動,根據校園文化建設體系,組織開展專題教育活動,將信息技術活動與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有機結合。要求信息技術活動要結合教材,密切聯繫生活套用,圍繞一些專題有效開展競賽、展示與交流活動,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積極組織開展信息技術第二課堂活動,輔導並幫助學生參加電腦作品比賽、信息學奧賽等活動項目,充分發揮特長生優勢,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從而讓學生在信息技術中收穫快樂。

4、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健康成長

國小教育不能完全把學生關在書本中和教室里進行,而要發揮社會的各種教育力量和教育因素的作用。社會實踐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性學習、接觸社會、認識和了解社會、增強社會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重要學習活動。我校在每個假期都會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並結合本地實際,有目的、有計畫、有要求、有特色地安排學生在假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項目。在去年寒假,我校開展的“五個一”活動項目就有:抄寫春聯20幅,自編春聯2幅;選看1-2部內容健康的影視片,寫出心得體會;走訪工廠、企業家、老紅軍、老幹部、工人、農民,了解歷史,了解社會,感受改革開放的成就,寫一篇調查報告;為困難戶、軍烈屬、孤寡老人“送溫暖,獻愛心”,寫出感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生產勞動,家長寫出書面鑑定,學生學出書面報告。通過這些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讓學生獲得對社會的正確認識,了解了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