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研究報告

作者:欒傳大 主題類號:g1/教育學 【文獻號 】1-341

【原文出處】教育研究【原刊地名】京【原刊期號】XX09【原刊頁號】26~30,70

【分 類 號】g1【分 類 名】教育學【複印期號】XX11

【 標 題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研究報告【 作 者 】欒傳大

【作者簡介】作者系吉林省教育科學院副院長、 課題負責人、 研究員。長春130021

【 正 文 】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實驗研究”作為教育部重點課題於1990年提出,並展開研究,至今已整整十個年頭了。十年來,在各級黨政和有關部門領導的重視與支持下,在廣大實驗研究人員的潛心研究與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豐厚成果,為學校德育內容系統化、民族化、科學化,為豐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道德觀、價值觀和行為規範體系作出了努力,為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貢獻。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實驗研究對學校德育內容是一項重大改革,是探索性、創新性的實驗研究。十年來,課題組根據實驗研究方案設計的基本思路,確定實驗研究內容與目標,組織實驗區點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的系列概念、重要意義、實驗原則、德目內容、實驗方法、運行模式、保障機制等進行了系統研究。

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實驗研究方案

1.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的基本概念

什麼叫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什麼叫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什麼叫區域傳統美德教育?本課題在研究中對這三個新概念界定如下。

所謂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就是指中國歷史流傳下來,具有影響,可以繼承,有益於後代的優秀道德遺產。她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其內涵包羅極為廣泛。從內容上來概括,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中華優秀民族品質、優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氣節、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禮儀的總和。從歷史長河流淌軌跡來看,她不僅包含古代傳統美德,亦包含近代革命傳統美德和當代英模美德。

所謂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就是以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為內容,對廣大青少年,特別是對中國小生有組織、有目的、有計畫地施加系統影響的活動。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是“中華根”、“中華魂”的教育,是“血統”與“傳統”的整合。它不僅是學校德育內容的基礎,而且也是我國現代學校德育的源流。從現行學校德育內容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內容對照看,現行學校德育內容及中國小生守則、日常行為規範的要求,在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都能找到淵源。所以,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在現行學校德育中居於基礎地位,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

所謂區域傳統美德教育,就是在一個區域內實施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其宗旨是發揮學校主陣地、主渠道的作用,實行學校、家庭、社區三結合的綜合運行模式與機制,通過大面積的傳統美德教育活動,提高學校德育整體效益,拉動社區精神文明建設。

2.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實驗研究的原則體系

本實驗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以批判與繼承、發展與創新為原則,以現代教育學、發展心理學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為基礎,以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德目體系為實驗內容,綜合運用系統科學方法,結合實際,從整體上研究探索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的規律,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觀、價值觀和行為規範體系,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貢獻。

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內容體系構建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的內容,是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的核心問題。根據新的歷史時期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本著“歷史存在,現實需要”的原則,課題組系統挖掘傳統道德資源,並依據傳統美德教育實驗研究的原則,對傳統道德德目進行了篩選、概括、凝鍊、重釋,構建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德目內容體系並根據倫理學的理論和分類,依據青少年在社會化過程中所接觸的社會關係的順序,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低到高,按學段、分層次,把18個相互聯繫的德目歸納系列,構成整體,使之具有系統性、結構性、簡約性。

為使這些德目與現行德育內容對接,滲透現代意識,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德觀、價值觀和行為規範體系,我們採用表格方式,將18個德目、德目的隱含與現行德育內容對接,滲透現代意識,編製成《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德目體系構建縱橫》,如下表。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德目體系構建縱橫

德目 隱含儒家 與現行 滲透現代意識

倫理道德 德育對接

孝敬父母 孝、慈、敬、恭 倫理道德教育 人倫意識

尊師重道 禮、天地君親師、忠 尊師愛生教育 重教意識

團結友愛 仁、協作、和諧、 團結友愛教育 平等、博愛意

信、義、和、平 識

立志勤學 智、毅、敏、學、思 前途理想教育 科學意識

自強不息 拼搏、進取、礪志 挫折(吃苦)教 拼搏意識

謙虛禮貌 禮儀、溫、良、恭 文明禮貌教育 民主意識

誠實守信 誠、信、守諾 誠信教育 信譽、承諾意

嚴己寬人 寬恕、公正、克己 修養教育 自責自律意識

、容忍、豁達

人貴有恥 行己有恥、知恥近乎 知恥教育 榮辱意識

見義勇為 義、勇、無畏 情感教育 懲惡、揚善意

整潔健身 正心、修己、養生、 健身教育 生態、環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