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研究報告

一是成立縣(區)傳統美德教育的領導機構,即由縣(區)主管領導掛帥,由宣傳部、精神文明辦、教育局、共青團、婦聯等有關部門領導組成的縣(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領導小組。其主要職能是負責全縣(區)傳統美德教育工作的規劃與領導、組織與管理;制訂、頒布傳統美德教育規劃方案,制訂相關管理條例和制度;協調、統籌各方面的執行情況;組織、交流典型經驗,表彰先進。

二是成立縣(區)傳統美德教育研究指導組織。指導組可由縣教育科研所、教育學會、進修學校、縣教育局相關科室及同級共青團、婦聯等有關部門的主管業務人員組成,主要職責是負責本縣(區)傳統美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對本地學校、家庭、社區傳統美德教育與研究進行巨觀指導、組織與管理;對實驗骨幹教師及指導人員進行理論培訓;組織、指導本地開展傳統美德教育活動;組織本地傳統美德教育經驗交流;組織、指導本地傳統美德教育教材的征訂與發放工作,等等。

三是成立學校傳統美德教育工作組織。學校是區域傳統美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有著先導與示範作用。學校傳統美德教育工作組應由學校校長或書記任組長,成員由黨、政、工、青及教師、家長、社區代表組成。主要負責全校的傳統美德教育,指導家庭傳統美德教育。具體是制定計畫,統一布署,協調行動,指導家長,總結經驗,表彰先進。

4.制約完善機制這是傳統美德教育運行機制的具體內容,也是具體保證措施。一是建立管理制度。即對規劃、組織、評比、總結各環節作好明確規定,便於參與,便於檢查。二是建立責任制度。即對各層級、各崗位的人員要明確責任,以便各盡其職,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團結協作。三是建立評價制度。評價具有判斷、激勵、促進傳統美德教育等多元功能。為提高傳統美德教育的實效性,應搞好評價制度的建立與實施。

5.主題活動機制活動是傳統美德教育的有效載體。開展主題活動,就是以課題組提出的孝敬父母、立志勤學、 勤勞節儉、愛國愛民等18個德目為主題,開展系列活動。 開展主題活動應注意以下問題:(1)活動要有鮮明性,有吸引力、感染力;(2)選材要有針對性,貼近生活、貼近實際;(3)形式要新穎創新,可參與、可收穫;(4)組織要有實效性,在過程中育人。

6.隊伍建設機制搞好區域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關鍵在於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教師隊伍在弘揚、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具有骨幹、主導與示範作用。這是傳統美德教育重要的保障機制。區域傳統美德教育隊伍包括專門教師、各科教師、班主任、團隊幹部、家長及研究、指導的專門人員等等。由於傳統美德教育是90年代以來新興的一項教育內容,師資隊伍建設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看都顯得不足,因此加強隊伍建設是十分必要的。

7.社會參與機制即建設良好的區域環境,調動、激勵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傳統美德教育。就一個縣(區)的區域來看,社會參與的機制建設起碼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協調相關部門齊抓共管,建設良好的社會大環境。

(2)加強德育基地建設。社會上各公共娛樂場所,各紀念館、博物館、科技館等公共活動場所,應有組織、有計畫、有內容地開展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優良傳統文化教育;宣傳部門和教育部門開闢的各類德育基地,應結合實際充實此方面的內容,搞好建設。

(3)指導辦好家長學校。通過召開各類學習會、交流會、研討會等活動,促進家長素質的提高。用家長素質的提高去帶動影響子女傳統美德的形成。

(4)加強社區文明建設。一是建立社區教育委員會,將傳美教育納入總體工作之中;二是堅持以政府為龍頭,齊抓共管,充分調動社區居民的積極性;三是建立《社區文明公約》、《居民守則》、《社會公德》等規程。

以上機制是一個保障體系,每個機制在整體中都有各自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建立與發揮每一機制的作用,應當統籌運作,綜合使用,只有這樣,才能提高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的整體效益。

十年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實驗研究,取得了豐富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完善、構建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的綜合運行模式與保障機制,豐富和發展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德育理論。

2.提高了學校德育整體水平,實驗學校的師生思想道德素質顯著提高。

3.拉動了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貢獻。

4.傳統美德教育實驗區點不斷擴大,已走向全國。傳統美德教育引起國內外關注並得到各級黨政領導高度重視。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研究與實踐,利在當代,功在千秋。以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為基礎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十年來,雖然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在實驗研究方面取得實效,但是尚有很多深層次的理論與實踐問題有待深化研究。課題組決心組織各實驗區、各實驗點在“十五”期間結合實際,把這一重大課題持續地、深入地實驗研究下去,為弘揚、繼承、創新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及優秀傳統文化作出更大的貢獻!